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儒家思想精髓讲解视频

孔子儒家思想精髓讲解视频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实际指的是一种生命行为,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有这种行为。而道德所针对的生命行为则不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秩序,所以只是劝导。也正是这一点使儒家思想在孔子所渴望恢复的周朝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还具有不小的生存空间。但这只是孔子的失败,并不能代表儒家思想的失败。儒家思想的真正核心是出现在孔子死去之后。在孟子的作品中将儒家思想的核心意义阐述得非常清楚。
儒家思想_生命的欲望

9.儒家思想

既然这里提到了儒家,那么就有必要介绍一下儒家这个流派以及儒家思想。如同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一样,儒家是由孔子所创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就要从孔子创立儒家的原因说起。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各种势力激烈地相互争夺利益的时期。很自然各种战争不断,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孔子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是不满的,于是他就开始寻找解决的方案。最后他找到了(在他看来),也就有了儒家。那么孔子找到了什么解决方案?中国四川有个名菜:回锅肉,而孔子所找到的恰恰就是回锅肉。在孔子看来天下之所以如此混乱,是由于人们之间相互追逐利益而将原有的制度破坏了,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将被破坏的制度恢复。在孔子眼里的完美制度指的是周礼,由周公旦所创立。与法家认为只要能做到一切都依法治国,一个国家自然也就井然有序一样,儒家认为只要能将被破坏的周朝的礼乐完全恢复,也就天下太平了。孔子一生也确实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但周礼真的有这么大的能力吗?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礼。礼实际指的是一种生命行为,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有这种行为。礼这种行为只会出现在群居动物中,而不可能出现在独居动物身上。之所以只有在群居动物中才有礼这个概念,是由于礼在本质上说就是生命整体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相处的规则。而且在自然认同的群体动物中也没有礼的必要,这就像手与头之间没有任何的礼数,也只有在非自然认同中才会生出礼来。就比如在狼群中,捕获了猎物要首先让头狼享用,然后其他的狼才能开始吃,这就是“礼”。再比如当群体中强壮的狼与瘦弱的狼相遇,瘦弱的狼会伏下耳朵表示顺从,这也是“礼”。

实际礼就是一种生命间相互的行为,既不神圣也不高尚。但礼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当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人为秩序以后,对于礼的了解与遵守就成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在说法律时还会提起道德,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一个具有强制性而另一个没有。这是因为法律所针对的生命行为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秩序,所以要加以禁止。而道德所针对的生命行为则不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秩序,所以只是劝导。道德与法律的界线本来就非常模糊,对于很多行为的认定一会属于法律一会属于道德,这完全是由于人为秩序的不断变化。礼就属于道德的范围。就像在社会生存必须要对法律有所了解一样,对于礼的了解可以使自己在人类社会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获取更好的生存空间。

孔子对礼是非常痴迷的,认为礼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儒家思想与佛教基督教这些宗教思想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这些宗教思想赎罪,进入天堂,而儒家思想回到三皇五帝时代。无论是天堂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宗教都喜欢给人们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哪怕是死亡以后的事情。但在孔子看来完美的世界是在以前,在他看来周朝建立的初期,甚至在三皇五帝时代的人类社会一切都是完美的,现在所要做的只是将一切都恢复到以前就可以了。显然这个观点存在有严重的逻辑漏洞。生命发展的过程是一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文明程度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文明程度要高于周朝创立的初期,更是远高于所谓三皇五帝的时代。

孔子为什么会将那些文明程度并不高的时代作为自己所追求理想?原因也很简单,孔子所生活的时期是他所亲身经历的,所以他看到了混乱的一面,但他对那些所向往的时代则是通过各种记录与传说所了解的,一方面通过这些渠道所传递的信息非常不完整,另一方面在记录中还会刻意地掩盖掉肮脏的一面,所以致使孔子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其实只要一个简单的逻辑就可以说明这些问题,如果说周公旦所创立的礼乐制度是完美的,但孔子所面对的混乱的社会现状正是由这个完美的制度所造成的。孔子给出的原因是所谓的人心不古,如果真的是这个理由,那么就算真的将一切都恢复到所谓很有秩序的状态,那么还是会因为人心不古而将社会引向混乱。所以不能解决人心不古这个问题,那么恢复原有的秩序毫无意义。这有点像尼采的强人政治,认为应该由强人来统治以及管理国家,就算真的实现了这个理想,但当强人由强变弱以后,却不愿意放弃权力,并且利用权力将国家推向不公时,而尼采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但尼采并不去管这些,在他看来只要建立了强人政治的国家,一切的问题就解决了。但对于此,实际只是问题的开始,尼采的选择就是将头深深地埋在沙子里,装作什么都看不见。相比之下,孔子要比他强得多,至少孔子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将人心变得很古。也正是这一点使儒家思想在孔子所渴望恢复的周朝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还具有不小的生存空间。

所谓教育其实就是改变一个生命的意识形态的行为。但要说明的一点是教育永远也不可能改变物质世界以及生命世界的内在规则。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可以使一个人做出违背生命世界逻辑的行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生命还是会恢复其本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公建立了所谓如此完美的礼乐制度,最后周朝还是陷入春秋战国混乱之中的原因。

这样看来无论是礼还是教育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样的话似乎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没有什么意义。事实上孔子的一生也确实可以用失败来形容。但这只是孔子的失败,并不能代表儒家思想的失败。儒家思想的真正核心是出现在孔子死去之后。在孔子之后儒家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孟子。在孟子的作品中将儒家思想的核心意义阐述得非常清楚。这其中有几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①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真的是说得比唱得都好听。那么应该如果来理解这句话,首先“斯人”指的是谁?在儒家的天地君亲师中“斯人”指的应该是臣,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准备做臣的那些人。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斯人”的,在儒家思想的士农工商里面只有士才是“斯人”,农工商都是属于靠边站的。说得更直接一点,只有那些熟读经史的儒士们才有资格成为“斯人”。至于大任是什么?说得好听一点是治理国家的责任,但要说得直接一点那指的就是权力。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儒士们一定要不断地锤炼自己,肯吃苦能吃苦,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国家与人民的责任。但这句话实际的意思其实是:只要能让这些儒士们当上官能分享到权力,饿上几天,甚至被打几下这都是能接受的。在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天”。我们都知道天会下雨也会下雪,但永远也不可能降下大任来。对于这一点孟子应该很清楚。所以这里所说的天并不是天地君亲师中的天,而指的是君,能够给予权力的人,也是生命体中的领导者。儒家思想也正是围绕着领导者所建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