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食物的酸性或碱性真的很重要吗

食物的酸性或碱性真的很重要吗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酸性体质理论的诱导下,很容易得出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的结论。从食品化学的角度,日常食物是分酸性和碱性的。一般情况下,食物的酸性和碱性并不是指入口味道的酸碱感觉,而是指在身体内消化吸收、代谢利用后所得产物的酸碱性。依流行说法,一切不健康都与酸性食品有关,反之碱性食品则与健康有关。

在酸性体质理论的诱导下,很容易得出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的结论。从食品化学的角度,日常食物是分酸性和碱性的。一般情况下,食物的酸性和碱性并不是指入口味道的酸碱感觉,而是指在身体内消化吸收、代谢利用后所得产物的酸碱性。食物中的营养素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除了我们熟知的水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元素的残留,这些元素分成两类,一类是成酸元素包括硫、磷、氮、氯等,呈酸性;另一类是成碱元素包括钾、钠、钙、镁等,呈碱性。如果某种食品代谢后成酸元素占上风,那就是“成酸性食物”,简称酸性食物;反之,如果成碱元素比较多,那就是“成碱性食物”,简称碱性食物。所以,要确定某种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不能直接检测该食物本身,而是要检测它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当然,从技术的角度,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是很难直接检测,那么就退而求其次,将该食物烧成灰烬,用pH试纸(或更精密的检测仪器)测试其酸碱度,或者更准确的做法是测定酸碱元素各自含量的多寡。

一般来说,蔬菜、水果、海藻类、牛奶等属于碱性食物;酸性食物则包括粮食、鱼、肉、蛋等。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规律,要确定某种食物到底是酸性还是碱性必须进行检测才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做过检测的食物并不多,很多科普作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说是想象)来判断食物酸碱性的,这就导致大家说法不一,比如花生,有说是碱性的,也有说是酸性的,到底是什么性?其实没人做过检测。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对食物酸碱性进行检测的研究并不多,尤其国内这方面的检测简直是空白。

依流行说法,一切不健康都与酸性食品有关,反之碱性食品则与健康有关。这种典型的二元论思维、夸大其词的表述、缺乏必要的学术支持等都十分符合民俗医学的特征。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有关说法只不过是借用了西医(也可以说是化学)的简单术语,接下来即以民俗医学的风格复制并发展自己:食物被分成酸性和碱性,酸性食物使人体变酸性,碱性食物使人体变碱性,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可以通过“酸碱中和”来达到“酸碱平衡”。一套完整的、几乎无懈可击的“理论”就这样产生了。

但这并不符合实际。一般情况下,食物对血液酸碱性的影响是很轻微的,那种想通过酸性或碱性食物来改变(即使是慢性改变)血液酸碱性的努力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因此,中国营养学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明确指出:“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说法(酸碱性食物)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时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的葛可佑教授在2006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食物会破坏人体酸碱平衡是不对的。因为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很强,不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器。人只有在代谢发生障碍的时候,才可能导致酸碱失衡。一个正常的人,不可能因为食物的问题而导致酸碱失衡。”

当然,多吃蔬菜水果(通常认为是碱性食物),少吃肉蛋(通常认为是酸性食物)的建议是对的,但这与它们是酸性还是碱性无关,而是因为其营养成分、营养价值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