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温升高,心脏活动勿过强

气温升高,心脏活动勿过强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夏之后,天气渐渐转热,人的心神也会相应地受到扰动,会出现心神不宁的感觉。“立夏”是24节气的第7个节气。立夏时节一到,天气就开始逐渐转热,植物生长也就到了最为茂盛的时期,中医理论认为,这一时节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因此,人们要在春夏之交的立夏顺应气候的变化,把养生重点放在关注心脏上。在立夏时节,气温慢慢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感到烦躁不安,而且爱发脾气。

立夏之后,天气渐渐转热,人的心神也会相应地受到扰动,会出现心神不宁的感觉。因此,此时人们就要格外注重对于自身精神的调养,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上年纪的人不能经常有过激的情绪,应该时刻保持愉快的情绪。

“立夏”是24节气的第7个节气。它代表天气转暖,从这天以后温度就会明显升高,也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就要到来,这一时节中一般雨水会很多。

立夏时节一到,天气就开始逐渐转热,植物生长也就到了最为茂盛的时期,中医理论认为,这一时节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因此,人们要在春夏之交的立夏顺应气候的变化,把养生重点放在关注心脏上。

中医学说的这个“心”,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它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中医学中所说的“心”与现代医学中的“心脏”是不同的。西医理论认为,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所不能离开的重要脏器,它能够推动血液的流动,将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以供人体生理活动所用。但是中医养生理论中说的却是“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意思是指心在人体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它与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相关。因此,中医学讲的心除了有心脏的意思外,还指人的心理因素。

中医理论认为,人和自然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与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并且相互对应。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与“夏”相对应,也就是说在夏季的时候,心阳是最为旺盛的时期,与此同时,也提醒了人们在立夏节气要顺应四季的变化,重点保养心脏。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意思是人的精神活动也是靠心来主宰的。在立夏时节,气温慢慢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感到烦躁不安,而且爱发脾气。即使有的人在平时看来温文尔雅,不急不怒,可是一旦进入立夏时节,也会变得性情急躁,经常为各种事情大发脾气。

这其中的原因是气温过高,使得人们的紧张心理加剧,因此导致心火过旺。人的心理、情绪和躯体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这个时候不仅仅会出现情绪波动起伏和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起居、饮食等,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各种疾病,从而影响人身体健康。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发火生气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在生活中确实是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发生猝死。因此,在立夏时节,一定要做好精神养生的准备工作,中老年人尤其要做到精神安静、笑口常开、善于自我调节、制怒平和。立夏时节在精神养生方面可以选择的事情也很多,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这些都可以调节精神、保证人心情舒畅。

立夏以后要养心的话,就要注意下述饮食原则。养心就要多喝牛奶,多食用豆制品、鸡肉、瘦肉等,这些食物既能够补充营养,又可以起到强心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可增加纤维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摄取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总之,立夏之时要养心,为自己能够安度酷暑做好准备,保证身体内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