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难忘“做做吃吃,勿鲠勿噎”

难忘“做做吃吃,勿鲠勿噎”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拿这个俗语和成语两相比较,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做做吃吃,勿鲠勿噎”似乎来得更直接,更简朴,也更鲜亮。这应当是“做做吃吃,勿鲠勿噎”精神的最好写照。所有这些,固然可以一夜暴富,浑身流油,但实在比不上“做做吃吃,勿鲠勿噎”来得踏实。如此看来,“做做吃吃,勿鲠勿噎”的老话还真的不应淡忘。

难忘“做做吃吃,勿鲠勿噎”

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写了一本书,叙述的全是她姥姥的“语录”和这些“语录”给她留下的难以忘怀而且受用一辈子的感悟。姥姥的“语录”当然不会是叱咤风云的豪言壮语,也不可能是开天辟地的警世之声。说白了无非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悟出来的理儿。但是不可小觑了这些俚俗之语,有些话的深邃哲思和幽默智趣,真的会叫人很受用,值得一辈子去咀嚼,去践行。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也听惯了不少这样的土话俗语。其中听得最多、印象也最深的那一句,莫过于“做做吃吃,勿鲠勿噎”。这几乎是普通老百姓的口头禅,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听到。因为它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写照与生存常态。“做做吃吃,勿鲠勿噎”就是说靠辛苦干活来维持生计,虽然收入只能聊以糊口,但是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吃得落胃(即舒心),没有风险,也不必担心“半夜敲门”,这就有了“勿鲠勿噎”的好处。换一种优雅的说法,相当于“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个成语,意思就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礼记·礼器》有“食力无数”之说,陈浩集说“食力,自食其力之人”。这大概就是这一成语的出典。拿这个俗语和成语两相比较,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做做吃吃,勿鲠勿噎”似乎来得更直接,更简朴,也更鲜亮。这里的“做做”泛指人的一切有价值的劳动,而“吃吃”,自然也不光指吃东西,而是包括了人的所有生计。更重要的是把“做做”和“吃吃”直接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两个叠词道出了人的生存价值就在于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养活自己,这才是问心无愧的生存方式。《今日早报》2012年2月15日载: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伏万祥,自退休后就在家门口卖烤梨和烤红薯,一干就是近30年。虽然他已佝偻,腰早就伸不直了,但对每一个顾客都是一丝不苟,梨子、红薯没烤到位决不出售,也不多收顾客一毛钱。他家境贫寒,老伴瘫痪在床,儿子有残疾(智障),全靠他挣钱维持家用。他说:“只要干得动,我还坚持靠自己,不给社会增加负担。”他自食其力的事,被热心网友发到网上,引起了热烈反响,感动了南京。这应当是“做做吃吃,勿鲠勿噎”精神的最好写照。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就是因为生活中想不劳而获者大有人在,他们或依附于权势,或发家于盘剥,或受惠于遗产,或暴富于中彩(现在中个头奖也有几百万元之巨了)……所有这些,固然可以一夜暴富,浑身流油,但实在比不上“做做吃吃,勿鲠勿噎”来得踏实。其实做人就要以“做”为先,赫尔德林说得好,人充满了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劳绩”,才是可以“诗意栖居”的前提条件。好吃懒做的人,连生存也困难,又何来“诗意栖居”。所以,眉毛上的汗水(勤奋劳动)和眉毛下的泪水(为生计无着而痛哭流涕),你必须选择一样。没有了“眉毛上的汗水”,也就只落得了“眉毛下的泪水”。如若想没有“眉毛上的汗水”而能坐享其成,就只能丧尽天良去巧取豪夺,这又怎得安心,所以“肚里没有亏心事,半夜敲门不惊魂”,这话是有道理的。退一步说,即使不做亏心事而一夜暴富,钱太多了也是一个沉重负担,还不如靠“做做吃吃”,能简单地生活来得安生。

应当看到,在经济转型期的社会,金钱似乎更具有魔力,因此诱发了一些人的痴梦,总觉得“做做吃吃”钱来得太慢,也因此使一些人以身试法,终成毕生悔恨。如此看来,“做做吃吃,勿鲠勿噎”的老话还真的不应淡忘。

我在退休以后的16年里,之所以不弃教育事业,而且希望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也是因为未敢淡忘“做做吃吃”。我的退休工资不菲,足够我吃了,那就得“吃吃做做”。有了“吃”,当然不可“白吃”,还是要“做”点能做的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对某些人来说,我做的那些事他们根本不屑一顾,但这不要紧,只要我自己觉得有意义就可以了。再说有些人认为“值得一顾”的那些事,并不是人人都做得来,都喜欢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