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嚴可均曰:各本“果而勿驕”句,在“果而勿伐”下。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強。上文云“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又云“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皆言其果,不言其強,故總之曰:“是果而不強。”

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嚴可均曰:各本“果而勿驕”句,在“果而勿伐”下。

河上本“果而勿驕”在“果而勿伐”下,蔣錫昌曰:顧本成《疏》:“驕謂慢上;矜謂誇下;……伐,取也。”是成本“果而勿驕”句亦在“果而勿矜”之前。

案:古本此文蓋有二源流;其一“果而勿驕”在“果而勿伐”下,河上本、王本及傅本等屬之;其一“果而勿驕”在“果而勿矜”之前,帛書二本、顧本及遂州本等屬之。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強。

俞樾曰:傅奕本作“是果而勿強”,當從之。上文云“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又云“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皆言其果,不言其強,故總之曰:“是果而不強。”正與上文“果而已,不以取強”相應。讀者誤謂此句與“果而勿矜”諸句一律,遂妄删“是”字耳。

蔣錫昌曰:下“果”上當從范本增“是謂”二字。“是謂果而勿強”,與下文“是謂不道”並列。十四章:“是謂無狀之狀……是謂惚恍……是謂道紀。”連用三“是謂”,與此文連用二“是謂”文例正同。

張舜徽曰:“果而不強”,各本與上四句平列,帛書甲、乙本作“是謂果而不強”,乃總結勿驕、勿矜、勿伐、不得已四者之辭,於義尤安,今據寫正。

古棣曰:第五句應從帛書作“是謂果而不強”,這一句是總括前四句的。這五句話的意思是説:勝利了不要驕傲,勝利了不要夸耀,勝利了不要尅伐自己,勝利是不得已,這就叫作“果而不強”,即勝利了不逞強。由此也可知“是謂”二字不可少。

案:自“果而勿驕”至“是果而勿強”,兩漢至魏晉之間,讀法頗有差異。河上公每句下注曰:“當果敢謙卑,勿自矜大也。”“當果敢推讓,勿自伐取其美也。”“果敢,勿以驕欺人。”“當果敢至誠,不當[偪]迫不得已也。”“果敢,勿以爲強兵竪甲以侵淩人也。”河上公每句獨立爲説,則河上公以爲句與句之間無意義上之關連矣。王弼則於首三句注曰:“吾不以師道爲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於此二句注曰:“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後]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爲強也。”(注文從陶鴻慶有校改)觀輔嗣之意,前三句自爲一小節,此二句又自爲一小節,上下節意義無必然之關係,而彼此意義自圓滿。再觀想爾《注》,想爾於首三句分别注以“至誠守善,勿驕上人。”“至誠守善,勿矜身。”“至誠守善,勿伐身也。”而於此二句則注:“至誠守善,勿貪兵威,設當時佐帝王啚兵,當不得已而有,勿甘樂也,勿以常爲彊也。”然則,想爾蓋以前三句每句獨立爲言,而此二句則上下相應,自爲一個意義矣。此三種讀法,皆影響此文之斷句。帛書末句作“是謂果而勿強”,蓋以末句爲前四句之總結,則又另一種讀法矣。范本有“是謂”,即承此讀法之餘緒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