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伏时节宜防病,“冬病夏治”好处多

三伏时节宜防病,“冬病夏治”好处多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把这类病称为“冬病”,而冬病在夏天缓解期进行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中医认为,伏天时人体皮肤腠理疏松,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病愈之目的,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基本原理。这里简介咳喘病、风湿痛、膝骨性关节炎、肩周炎、冻疮等的“冬病夏治”法。现代常用验方为“冬病夏治咳喘膏”:炙白芥子、元胡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

有不少人每到冬天气候寒冷时,身上的老毛病往往会突然发作或加重,如冻疮、肩周炎、风湿性筋骨痛、哮喘等,但到夏天时这些疾病的症状会减轻或消失。中医把这类病称为“冬病”,而冬病在夏天缓解期进行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中医认为,伏天时人体皮肤腠理疏松,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病愈之目的,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基本原理。这里简介咳喘病、风湿痛、膝骨性关节炎、肩周炎、冻疮等的“冬病夏治”法。

1.冻疮 三伏时节,以桂枝25克,红花10克,紫苏叶10克,附子10克,荆芥10克,生姜30克,加水适量浓煎,取药液熏洗冻疮好发部位,每天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或用苏木10克,细辛6克,艾叶6克,生姜6克,当归6克,花椒6克,樟脑3克,干辣椒1枚,共研碎末,加入75%乙醇300毫升浸泡1周,用药棉蘸药液涂擦冬天发生过冻疮的部位,每天3次。

2.肩周炎 又称“五十肩”、“冻结肩”,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肩周疼痛,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受限。中医认为,五旬之人肾气不足、气血渐亏,加之长期劳累或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本病,以风寒湿邪侵袭、劳损为其外因,气血虚弱、血不荣筋为其内因。夏天治宜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中药内服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外治方如:取葱、蒜、生姜汁各150毫升,凤仙花汁(俗称指甲花)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蒜、生姜、凤仙花汁与醋混合放锅内加热,熬成极浓时,加入牛皮胶、面粉搅匀,略熬成膏,然后取8厘米×8厘米胶布数块,将膏摊贴中央,分别贴于肩髃、肩髎、曲池穴,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3.膝骨性关节炎 临床上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一般冬、春和秋、冬交界时期症状较重,夏季较轻。可在每年夏季(7—8月)进行中药热敷治疗,方药:透骨草30克,苏木20克,伸筋草30克,海桐皮20克,嫩桑枝15克,威灵仙15克,红花12克,鸡血藤12克,白芷12克,乳香9克,没药9克,川乌9克,草乌9克,秦艽9克、全当归9克。用法:将以上中药用布包裹(不宜太紧)后置于锅中,加水1 000毫升,煎40~50分钟,然后文火加热使药液保持在70℃,用大方巾折成条形,置于药液中浸透,然后拧干,待温度低至38~42℃时热敷患处30~40分钟,每日1~2次。每剂药可连用2~3天,以药物不变质为准。每治疗7天,间隔2天,21天为1个疗程。

4.风湿性筋骨痛 属于中医“风寒湿痹”范畴,以酸痛为主要症状,痛有定处,多发于颈肩腰背部、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等,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中药取生川乌、生草乌、山奈各20克,研成细末,用棉垫一块,将药末撒于棉垫上,包扎患处,胶布固定,并用热水袋在药垫外热熨。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关节灼热肿痛者忌用。

5.咳喘病 慢性支气管炎常常引起慢性咳喘病,冬季发作,或气温突变时动辄发作或加重。根据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不常发病的夏季,采取《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理论,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咳喘,采用温补脾肾之治法,以扶正扶本,提高人体抵抗力,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每收良效。现代常用验方为“冬病夏治咳喘膏”:炙白芥子、元胡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4药共研细末,在三伏天使用,每次用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将药面放在6块直径5厘米的油纸上贴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等6个穴位上,然后用胶布固定4~6小时后去掉。每年夏天于初伏、中伏、末伏共贴3次,连续治疗3个夏季。

此药贴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既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有药物局部吸收发挥的药理作用。经研究证明,贴药后能调整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降低机体过敏状态,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