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治未病与冬病夏治

中医治未病与冬病夏治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治未病的目的在于及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使机体经常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这种治未病的思想便是后来“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很多,针灸治未病更有其独特的优势,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治未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以原有的临床工作为基础,研制治未病贴膏,并进行临床应用研究,旨在促进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发展和推广。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未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后历代医学家对于治未病的学术思想非常重视,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体现治未病思想的内容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不治已病治未病论》中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治未病思想对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所谓“未病”“治未病”,其含义包括:一是没有病,体内虽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已存在,而病未发作,或疾病已发但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有病早治,已病防传、防危;三是包括大病初愈的病人,稍有不慎,疾病易复发,此时治未病是瘥后防复。因此临床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大方面。治未病的目的在于及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使机体经常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意思是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这种治未病的思想便是后来“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夏者,经满气溢,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将其理论应用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则是指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进行穴位贴敷,此时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达到激发正气,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目的,使人体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很多,针灸治未病更有其独特的优势,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治未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当机体尚处在“未病”阶段时及时介入这些安全简便的方法,不仅疗效好、痛苦小,而且费用低,许多学者从现代医学角度也初步证明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具有防病保健的确切作用。

然而传统贴膏多以中药研粉直接贴敷,所用生药对皮肤刺激大,使许多患者不能坚持治疗,影响疗效,该贴敷方法还易使患者在贴敷后皮肤瘙痒、起疱和色素沉着而停止治疗,为临床的推广应用提出了较大的难题。且现有临床实施的治疗方案中大多采用单方治疗,较少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势必影响治疗效果。我们以原有的临床工作为基础,研制治未病贴膏,并进行临床应用研究,旨在促进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发展和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