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是不稳定斑块较为严格的医学术语。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形成冠脉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破溃病变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目前对“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发病机制、检测方法以及治疗3个方面。

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是不稳定斑块较为严格的医学术语。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形成冠脉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破溃病变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斑块”的病理类型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为“发炎的”薄帽的纤维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占60%~70%。其余的30%~40%为蛋白多糖丰富的糜烂斑块,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目前对“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发病机制、检测方法以及治疗3个方面。

(1)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认为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受的应力和血流剪切力以及血管重构等因素均与“易损斑块”的产生密切相关,其中炎性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因素。

(2)检测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采用多种技术检测易损斑块,包括冠脉造影(CAG)、血管内超声(IVUS)、血管内超声弹性图(IVUS)、血管镜、磁共振(MRI)、冠脉内导丝温度测定、拉蔓光谱学检查、激光相干断层显像(OCT)、斑块pH测量法等,这些方法均在“易损斑块”的诊断技术方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3)治疗手段:“易损斑块”的治疗包括全身性治疗和局部治疗2个方面。

①全身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基因转染防治动脉斑块的破裂,恢复受损血管内皮的功能和防止血栓形成。药物治疗主要为:A.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如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研究发现采用烟酸和吉非贝齐(吉非罗齐)治疗后,患者的HDL-C水平上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C.β-受体阻滞药,研究发现应用β-受体阻滞药后可使心肌梗死发生率减少25%,猝死率减少30%;D.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研究发现粥样斑块组织中存在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斑块破裂关系密切,而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可以抑制斑块的破裂;E.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为最常见药物,对冠心病的防治作用于已越来越受到重视;F.抗炎治疗,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降低急性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与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关系密切。

②局部治疗:局部治疗前必须证实血管中存在TCFA并且处于高危状态,极易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破裂危险较大的斑块局部治疗可采用支架植入或其他局部疗法,迅速预防急性事件,为作用较慢的全身疗法赢得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