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恶性肿瘤与高黏滞血症

恶性肿瘤与高黏滞血症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多表现为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能力亢进、纤维蛋白原增高及血栓形成能力增强等。现代观点认为恶性肿瘤患者所产生的高凝状态与恶性肿瘤细胞不断坏死或恶性肿瘤细胞浸润挤压正常组织,使正常组织坏死等因素有关。②由于局部肿瘤组织呈缺氧状态,可降低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近年来,在进行抗癌治疗的同时,观察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对预测预后有一定意义。

恶性肿瘤与高黏滞血症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多表现为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能力亢进、纤维蛋白原增高及血栓形成能力增强等。现代观点认为恶性肿瘤患者所产生的高凝状态与恶性肿瘤细胞不断坏死或恶性肿瘤细胞浸润挤压正常组织,使正常组织坏死等因素有关。坏死的细胞持续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样物质,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在V、VⅡ因子等协助下触发外凝血系统,使血凝亢进。

面对癌症众多的症状和体征,对患者出现的这种血液高凝状态,往往不被医生和患者及家属所重视,只是积极地采取手术、放化疗等治疗,但实际上却潜藏着一定的危害,表现在:①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尤其明显影响小动脉和微循环,致使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导致缺血、缺氧;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易形成微小血栓,对癌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不利于抗癌药物发挥抗癌效果,也不利于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清除。②由于局部肿瘤组织呈缺氧状态,可降低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③血液的高凝状态还是癌细胞血液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④高黏滞血症可加重临床症状,如局部肿块坚硬,疼痛明显,午后或夜间发热、乏力、眩晕,皮肤粗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

近年来,在进行抗癌治疗的同时,观察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对预测预后有一定意义。在治疗中,降低血液黏滞度及抗栓治疗,对预防血栓并发症与缓解其发展也有一定作用。中医采用活血化瘀解毒法,治疗癌症合并有高黏滞血症的患者,对于提高综合疗效,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均显示出很好的疗效。

(刘久波 涂汉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