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概况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概况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概况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因物理干旱或生理干旱,形成由旱生或盐生灌木、半灌木或肉质植物所组成的植物群落。塔里木河下游在植被区划中属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面对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危机状况,在国务院、地方政府以及水利部门的积极协调下,于2000年5月14日开始实施塔里木河下游的应急输水工程,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向塔里木河下游七次间歇性输水。通过实施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概况_新疆干旱、半干旱

2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概况

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因物理干旱或生理干旱,形成由旱生或盐生灌木、半灌木或肉质植物所组成的植物群落。植被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有林地、草地、荒漠、人工绿洲及水域和湿地五种。由于区域内干旱少雨,植被十分稀疏,植物种类非常贫乏,高等植物仅有50多种,主要是胡杨、灰杨、沙枣、芦苇、多种柽柳、铃铛刺、骆驼刺、罗布麻和几种多汁盐生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多为单优群落;植被覆盖度低,除草甸胡杨林外,林地的郁闭度一般小于0.3;以柽柳灌丛为主的地带性植被郁闭度小于0.4;草本植被中,除草甸、沼泽外,其余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大都低于30%。植物抗逆性强,它们以各种生理机制和形态构造,适应大气干旱的生境。柽柳等植物的叶面积缩小或退化,这些植物大多在干旱时能保持稳定的同化能力,并维持较好的蛋白质合成,如构成荒漠河岸植被主体的胡杨有强大的根系,能从深层和大面积的土壤内吸水,粗根和树干组织内蓄积有大量的水分,可以在干旱条件下调节生活用水;同时,它们能从土壤中吸收一定量的可溶性盐类,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耐旱、耐盐能力。研究表明,在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胡杨、柽柳、芦苇、罗布麻等天然植被,在长期的生态演化过程中,各自形成了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特别是它们的根系能够汲取土壤中有限的水分而维持生存(徐海量等,2003)。

塔里木河下游在植被区划中属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该区气候极端干旱,是我国植物种类最贫乏的地区之一,区域内有河岸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灌丛,小乔木荒漠林,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林,草本沼泽等五个植被类型,分属26科63属,共86种。塔河下游以胡杨、灰杨为主的河岸林,是荒漠区的主体森林类型;灌木以柽柳属植物为主,小半灌木以铃铛刺、黑刺、白刺、梭梭柴类为主;草本植被由芦苇、大花罗布麻、胀果甘草、花花柴、疏叶骆驼刺、假拂子茅、小花棘豆、苦豆子等构成。塔里木河下游分区植被概况如下。

2.1 大西海子—阿克墩

该段距大西海子水库较近,因此地下水位较高,植被长势相对较好,盖度在40%~50%左右,植被类型以芦苇草甸为主和甘草、黑刺、刚毛柽柳、骆驼刺等零星分布。

2.2 阿克墩—英苏

由于该河段断流时间较长,地下水位较低,草场已逐步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以胡杨为主的荒漠河岸林和胡杨、柽柳混交的荒漠群落类型,盖度在10%左右,植被长势一般,植被种类包括胡杨、多枝柽柳、甘草、骆驼刺、黑刺、罗布麻、芦苇、盐结木、沙枣、胖姑娘等。

2.3 英苏—阿拉干

该段草场已完全退化,地下水位在9~12 m,地表只能看见大片枯死的黑刺、铃铛刺。植被类型为荒漠胡杨林,郁闭度在5%~7%,且以枯枝为主。植被种类包括胡杨、多枝柽柳、骆驼刺、黑刺、罗布麻等。其中胡杨基本为过熟林,柽柳以红柳包的形式分布。

2.4 阿拉干—依干不及麻

在本区植被宽度逐渐变窄,已不足2 km。植被类型为荒漠胡杨林,郁闭度在3%~5%,基本为过熟林,胡杨顶部已完全枯死,主干上也只有几个枝条长出树叶,长势极度衰败。长在红柳沙包上的柽柳也多以枯枝为主。本区植被种类包括胡杨、多枝柽柳、铃铛刺、罗布麻、芦苇,其中铃铛刺、罗布麻、芦苇已基本死亡

2.5 依干不及麻—库尔干

该区段内成带状的柽柳灌丛仅生长在塔里木河河床两侧几百米的范围内,且断断续续。植被类型单一,只有柽柳和一些盐生草本植物,这些盐生草本植物仅分布在沙丘的低洼处,植被盖度不足1%。

2.6 库尔干—台特玛湖

台特玛湖于1971年干涸,这里地形平缓,湖盆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物质单一,多数地区为裸露的流沙地。该区植物种类单一,除极个别濒死红柳外,几乎没有其他活体植被。自1972年英苏以下断流之后,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退化十分明显,退化植被群落的表现特征是(1)植被种类减少或生活力降低以至消失;(2)植被盖度降低:经过近50年人为樵采、砍伐、放牧及自然衰败的影响,活植被盖度极低;(3)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干旱缺水首先造成草本的退化,其次是胡杨的退化(枯梢、枯枝、枯株增加,郁闭度减小,抗逆性减弱),灌木是耐旱性较强的类型,但随干旱程度的加剧及沙漠化程度的增强,在种群结构上也发生演替,明显的反应是地表现存大片干死的铃铛刺以及其他植被,如白刺、黑刺、芦苇等的残体(王让会等,2003)。

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进行生态输水,这种退化的趋势是无法逆转的。至2000年5月实施计划放水以前,大西海子以下河段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盐生草甸的遗留种类为主,主要草本植被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胀果甘草(Glyzyrrhiza inflata)、罗布麻(Poacynum hendersonii)、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及沙地旋覆花(Inula ammophila)、牛皮消(Cynanchum sibiricum)等,沿老河道的低洼处偶见一年生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tus)。这些草本植物多为散生,零星分布,有的则是在一片枯死的残株中,仅有零星活株。草地状况表现为:草群成分以旱生、超旱生、盐生为主;多样性减少;覆盖度降低,一般不超过10%;草丛稀疏低矮,芦苇营养枝高5~15 cm;生产力下降,产草量由1200~2250 kg·hm-2下降到270~400 kg·hm-2;可利用率下降,在英苏13.33 hm2草场只能养1只羊;草地类型逐渐由盐化低地草甸向沙质荒漠草地再到流动沙地转变(李霞等,2004)。面对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危机状况,在国务院、地方政府以及水利部门的积极协调下,于2000年5月14日开始实施塔里木河下游的应急输水工程,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向塔里木河下游七次间歇性输水。这七次输水过程均是沿河道呈“线状”输水过程,通过沿河道输水,提高两岸附近地下水位,拯救和恢复河道两岸的天然植被。由于没有大规模洪水漫溢过程,不存在植物依托水过程而发生的落种更新现象,此输水过程主要是对荒漠天然植被的拯救和复壮过程。

通过实施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沿河植被重新焕发了生机,沿岸许多草本植被如甘草、骆驼刺、罗布麻、芦苇等又重新成片地出现在塔里木河下游的一些地区。一些耐旱乔、灌木随着地下水位升至其生长适宜水位而重新复生;胡杨由于其独特的根萌和茎不定芽萌发而长势明显得到恢复。根据调查,在下游植被响应最明显的地区,植被覆盖度已超过90%,活植株种类从输水前的3~4种增加到输水后的10种以上:而其他地区的植被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程度不同,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响应(徐海量等,2005)。河道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植被产生了明显响应,其表现与距离输水河道的距离呈现密切的联系,在距离河道150 m范围内,即河两岸大约300 m的范围内,随着地下水位的大幅抬升,草本植被得以重新萌发,种类也随之明显增加,而一些当地生长的乔灌木植被对此反映更加明显,中老年林重新恢复了生机。随着距离的加大,这种变化逐渐减弱,在150~350 m范围内,虽然地下水位仍然大幅抬升,但是没有达到草本植被生长所需要的生长水位,而灌木和胡杨林对这一水位反应明显,长势旺盛,其主要表现是盖度的增加和冠幅的变化。在350~700 m范围内,地下水变化不大,该范围的地下水位一般抬升1~3 m,此时的地下水位只能满足一些成年胡杨和个别种的柽柳生长,而多数植被对此的反映很弱,只有个别洼地可以发现零星的草本植被。到700 m以后,植被的盖度、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及胡杨的冠幅与输水前几乎没有变化。草本植物恢复尤其明显,生长茂盛,覆盖度增加;在生物学方面,叶片增宽加厚,叶表面用于减少水分蒸发的绒毛减少,生长高度及产草量明显增加;灌木表现为新生枝条生长速度快,新枝萌发数量多,地上部分已枯死,多年的柽柳也有新枝自地下萌发生长;胡杨也有少量的新枝萌发,与灌木相比数量较少;由于断流河道水分状况的改善,一年生的盐生草得以恢复与发展。随着水分条件的好转,植被出现显著的生态响应。植被盖度增大、种类增多。植被的恢复能有效地减缓土地沙漠化的速度。随着这一作用的显现,在输水河道一定范围内的沙漠化得到逆转,对于保护“绿色走廊”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与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