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黑嘴鸥繁殖方案

黑嘴鸥繁殖方案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月18日调查,蛎鹬巢的3枚卵全部出雏,黑嘴鸥有1巢孵出雏鸟2只。从上述试验管理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利用清除黑嘴鸥繁殖地内碱蓬植被和架设电网防御天敌危害的管理办法,能够吸引黑嘴鸥筑巢并提高繁育成功率,对拯救濒危物种黑嘴鸥
保护对策_黑嘴鸥

(二)保护对策

1.繁殖地生境管理的研究

黑嘴鸥是一种濒危鸟类,其生活习性比较特殊,仅栖息于沿海盐沼、河口湾滩涂湿地,筑巢生境的选择比较单一,均在滩涂上筑巢繁殖,营巢区域要求分布有稀疏、低矮的植被作为保护。因此,如何保护好滩涂及相应的植被环境是黑嘴鸥保护中的首要问题,在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就黑嘴鸥的繁殖环境进行了管理方面的研究。

(1)繁殖地环境状况

碱蓬滩涂分布于潮间带的潮上滩,在自然状态下,仅为最大潮汐时海水所能达到的区域,这里植被盖度较低,一般在10%~20%,平均高度不超过40厘米,主要植物有碱蓬、钢草和稀疏芦苇等。在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辽河三角洲土地开发(围海造田),挡潮堤筑成后,这一区域与潮间带滩涂被分割开来,海水再不能进入这一区域,由于雨水的洗碱作用,使得土壤含盐量降低,植被演替速度加快,植物种类丰富度增多、密度增大、高度增加。这种变化与黑嘴鸥筑巢生境选择的要求越来越远,已不再适宜黑嘴鸥营巢繁殖。而堤外的滩涂又全部处于潮水覆盖的范围,每天都要被潮水淹没2次,黑嘴鸥同样不能筑巢繁殖。为解决好黑嘴鸥繁殖的难题,我们采用在原有繁殖地进行植被管理和堤外潮间带滩涂建筑人工岛、提供新的繁殖地两种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

(2)繁殖地植被管理

黑嘴鸥营巢繁殖区域的植被种类组成以翅碱蓬和灰绿碱蓬为优势种,1991年5—8月,我们对这两种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

研究方法:从植被分布上看,翅碱蓬的分布范围较广,广泛分布于潮间带的滩涂,而灰绿碱蓬则分布于盐碱度较小的滩涂或潮沟,生长得比较高大。1991年5月初,我们在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滩涂上,在两种植物的分布区各随机设了5个1米×1米的样方,对其生长进行连续观测,每隔15天在各样方周围随机抽取10株碱蓬测量高度,并计算平均值(表19、表20)。两种碱蓬生长曲线如图17。

表19 翅碱蓬生长情况调查统计

img40

表20 灰绿碱蓬生长情况调查统计

img41

续表

img42

图17 两种碱蓬生长曲线

img43

从图17中可以看出:两种碱蓬在6月中旬—7月中旬生长较快,至8月初生长速度变缓,并开花结果,到9月种子成熟。从这一点来看,在9月中旬前砍掉植株会有效地控制其种子的成熟和扩散,使下一年的植被生长密度降低。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我们进行了植被管理试验。一是1991年9月中旬,用刀割除黑嘴鸥主要繁殖区内植被,面积2公顷。二是1992年1月,用机械清除黑嘴鸥繁殖地内枯死的碱蓬,面积40公顷,其中条状2块28公顷、块状12块12公顷,并在条与条、块与块之间留有同等面积的植被作为对照组

1992年黑嘴鸥繁殖季节,对上述管理区黑嘴鸥营巢状况调查,在植被管理区域内共分布有黑嘴鸥巢43个,平均1.02个巢/公顷,而对照组仅分布有14个巢,平均为0.33个巢/公顷。在刀割的2公顷范围内分布有巢7个,平均为3.5个巢/公顷。从这一结果看,植被的管理有利于黑嘴鸥营巢,尤其是用刀割除新鲜碱蓬植株的方法,由于完全控制了种子的成熟,使第二年的植被生长密度大幅度降低,能更有效地吸引黑嘴鸥营巢繁殖(图18)。

img44

图18 黑嘴鸥繁殖地植被管理区营巢分布

依据上述试验结果,为了解决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嘴鸥繁殖地因农业开发而影响其种群繁殖和适宜生境匮乏之间的矛盾,在1992—1994年连续3年进行植被管理,共管理面积近6平方千米,基本解决了黑嘴鸥临时繁殖地缺乏的问题,使其种群稳步增长,成效极为显著。

(3)建筑人工繁殖岛,提供新的繁殖地试验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堤外的潮间带滩涂,为黑嘴鸥提供新的繁殖区,是我们进行的另一项管理试验研究。1993年1月,我们在堤外滩涂距堤500米的滩涂建筑一处人工岛,面积30米×40米,高1.5米。并于4月25日在岛上采用人工栽植碱蓬植物、散播种子、岛上插放碱蓬枯枝(枯枝密度为4株/平方米,高30厘米)和人工制作地面巢等措施来吸引黑嘴鸥营巢繁殖。至5月26日调查,在岛上栖息有黑嘴鸥10余只,找到巢5个,其中1枚卵的巢1个,2枚卵的巢1个,空巢3个,蛎鹬巢1个、卵3个。6月18日调查,蛎鹬巢的3枚卵全部出雏,黑嘴鸥有1巢孵出雏鸟2只。

img45

图19 黑嘴鸥繁殖地电网设置

这一试验结果表明,在潮间带滩涂上建造人工岛为黑嘴鸥提供新的繁殖地是一种可行的管理措施。1994年12月—1995年1月,我们在三角洲平原水库南的滩涂上建筑了1号人工岛,岛距防潮堤距离约700米,面积为0.067平方千米,岛的一侧安有闸门,防止海水灌入。但在以后的调查中发现,由于闸门建筑不合理,一方面难以引入海水,另一方面亦无法排出岛内积水,形成内涝,造成岛内植被全部死亡,直到1997年夏季,也未能有黑嘴鸥营巢繁殖。吸取这一教训后,1996年冬季,我们又在距其400米远的东部建造了2号人工岛,形状和面积与1号人工岛一样,仅将闸门换成了涵洞,潮水可以自由进入,并及时排出岛内积水。1997年繁殖季节调查,在2号岛内繁殖的黑嘴鸥400余只,巢190多个,营巢密度为28.4个巢/公顷。

2.天敌防御

从黑嘴鸥繁殖生境的管理研究结果看,对原黑嘴鸥繁殖地植被进行管理,有利于黑嘴鸥营巢繁殖,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管理区域植被过于裸露,使黑嘴鸥的巢很容易被发现,增加黄鼬、狐狸和猛禽等天敌对黑嘴鸥巢、卵,甚至亲鸟的危害。1992、1993年繁殖季节黑嘴鸥卵被天敌破坏的巢占营巢总数的72.1%(在三角洲平原水库繁殖区),其孵育成功率仅为20%。为解决这一管理工作当中的问题,1993年利用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GALLAGHERB50型电驱动器,在三角洲平原水库内的植被管理区域架设一处面积为155米×235米的电网,网目为1厘米×1厘米,网高80厘米,埋入地下20厘米,网上方架设一条裸露的通电导线(图19)。结果在电网内分布的21个黑嘴鸥巢(其中8个巢有卵共20枚),至6月末共孵出雏鸟10只,成活8只,孵化成活率达40%,较网外区域高20%。

从上述试验管理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利用清除黑嘴鸥繁殖地内碱蓬植被和架设电网防御天敌危害的管理办法,能够吸引黑嘴鸥筑巢并提高繁育成功率,对拯救濒危物种黑嘴鸥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措施,但从长远来看,仅能解燃眉之急。因为这样的管理措施,受人力、物力和资金的限制较大,而且较小的管理范围也难于满足较大种群的繁殖需求,不利于黑嘴鸥种群的稳步增长。只有加强对滩涂的严格管护,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活动,包括对黑嘴鸥食物和取食地的保护,防止过度捕捞造成的黑嘴鸥食物短缺和人为干扰,并积极推广人工繁殖岛管理措施,扩大重要繁殖地人工岛的面积和数量,维护潮间带滩涂的天然连续性,才是拯救黑嘴鸥种群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