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馆配这十年

中国馆配这十年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历史,中国的馆配行业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馆配市场风云突变、重新洗牌,国有馆配商市场份额首度超过民营企业,民营馆配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公共图书馆馆配码洋同比增长11.48%,其中省级公共馆馆配量增幅最大,馆配码洋同比增长30%,地级市馆码洋增长率亦达到10%。电子书馆配平台的建立加快了全国开放性馆配电子书市场的发展,2015年也因

回顾历史,中国的馆配行业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的图书馆“联合采购、统一编目”,到21世纪初民营馆配商的迅速崛起,再到现阶段民营馆配商、国有馆配商、出版社“馆配联盟”的出现,我国图书馆配市场已经从萌芽走向了繁荣。面对电子商务与数字资源双重冲击下图书零售市场的不断萎缩,图书馆配市场份额却稳中有升,2014年上半年馆配码洋同比增长7.52%,馆配行业从原来的附属地位一跃成为出版发行业的重要销售渠道。在“十三五”即将到来之时,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馆配行业最近十年的发展,梳理其时代特点和发展脉络,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一、馆配十年·过程篇

从2006年到2015年,十年的馆配市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2008年

此阶段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在保持投入相对稳定的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回落,民营馆配商面临诚信危机,国有发行企业积极“返抢”馆配市场,馆配市场重新洗牌。

2004年~2005年间,图书馆配市场达到发展高潮,一度占据60%的市场份额,这两年也因此成为书业的“图书馆年”。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继续推进,图书馆配市场本该持续增长,但2005年爆发的“人天事件”引出了一系列高校图书采购贿赂案件,暴露了民营馆配商的诚信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馆配市场的担忧和观望。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使民营馆配商融资困难,图书馆采购经费减少,馆配市场相对萎缩,馆配总量不断下降。据统计,2006年~2008年间,高校馆的文献资源馆均购置费分别为388万、327万和309万元。其中,购买纸质文献的馆均费用分别为288万、257万和233万元,购买电子资源的馆均费用分别为78万、82万和94.4万元。

此外,新华书店在教材发行招投标带来利润大幅被挤压的背景下,于2006年开始积极“返抢”馆配市场。随着2007年高校评估高潮进入尾声并步入后评估时代,新华书店继续加大了对馆配市场的“返抢”力度,并独家承办了首届“全国图书馆现货看样采购会”。国有书业馆配份额不断增加,以浙江新华书店集团为例,该公司从2004年开始加大馆配市场的开发力度,馆配图书销售量逐年上升,平均每年增长49.24%。馆配市场风云突变、重新洗牌,国有馆配商市场份额首度超过民营企业,民营馆配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第二阶段:2010年~2012年

此阶段馆配市场稳步增长,高校图书馆馆配回归理性,电子资源采购比重持续上升,公共图书馆馆配市场发力。据“商报·卷藏中文图书馆藏分析系统”统计,2011年上半年馆配市场同比增长8.02%,500所图书馆的馆藏总品种超过49.5万种,较去年同期增加5万种,馆藏册数达1027万册,码洋合计3.94亿元。2012年,第五届图采会共实现订货码洋33.16亿元,比2011北京图书订货会增长2%。

2008年,随着高校首轮教学评估的结束,“井喷式”的图书采购量逐步回落,图书馆开始侧重高质量的图书订购,馆配市场进入相对理性的平稳增长阶段。2010年以后,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实施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发布,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深化,高校图书馆的采购经费有所增加,电子资源采购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0年~2012年间,高校馆的文献资源馆均购置费分别为396万、408万和418万元。其中,购买纸质文献的馆均费用分别为259万、253万和250万元,购买电子资源的馆均费用分别为124万、172万和180万元。

此外,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公共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的投入力度,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馆配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各层次(省级、地级市和县级)的公共馆采购量猛增。据“商报·卷藏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公共图书馆码洋同比增长23.46%,2013年上半年同期增长36.45%。

第三阶段:2013年~2015年

此阶段馆配市场进一步增长,数字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馆配市场竞争加剧。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投入加大,高校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趋于平稳,纸质资源投入减少且建设趋于常态化,电子资源投入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不断繁荣的馆配市场加剧了馆配商之间的竞争,微利时代来临,馆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对称和市场不规范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馆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馆配商开始主动寻求合作共赢,逐渐向集团化、规范化、专业化、个性化和网络化等方向发展。

馆配市场持续升温。伴随着“十二五”规划对国家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开展,公共图书馆馆配市场迅速增长,成为引领2013年上半年馆配市场的新一轮竞争风向标。特别是图书馆免费开放以来,国家投入持续增长。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公共图书馆馆配码洋同比增长11.48%,其中省级公共馆馆配量增幅最大,馆配码洋同比增长30%,地级市馆码洋增长率亦达到10%。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在经历了2013年短暂的投入下降之后,2014年馆均总经费明显上升,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馆均纸质资源购置费均有一定程度回升,电子资源购置费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馆配市场的销售额不断攀升。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1100所图书馆馆配码洋合计5.56亿元,同比增长3.87%;2014年上半年850所图书馆馆配码洋合计6.51亿元,同比增长7.52%,馆配品种数65.27万种。

电子书馆配成为亮点。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和图书馆馆藏空间的限制,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购置费持续攀升,电子资源逐渐赶超纸质资源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4年,高校图书馆的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从388万元增长到481万元,馆均电子资源购置费则从78万元增长到239万元(占比由20%上升到50%),而馆均纸质资源购置费却从288万元下降到264万元。为此,近年来,各出版社和馆配商开始加大对电子书、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开发投入,着手打造数字出版发行平台,抢占电子书馆配市场份额。目前,影响较大的数字出版发行平台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文泉书局”、人天书店的“畅想之星”电子书平台、湖北三新的电子书交易平台等。电子书馆配平台的建立加快了全国开放性馆配电子书市场的发展,2015年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电子书馆配元年。

馆配商联盟诞生。随着图书馆资源采购的常态化,采购工作的重心逐渐由重视数量转移至重视质量,这对馆配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馆配市场因恶意低价竞标和馆配成本上升造成了利润空间的持续下降,微利时代来临。为促进馆配行业的持续发展,规范馆配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各馆配商开始主动寻求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在2013年度馆配商战略合作研讨会上,人天书店集团协同全国24个地区的70余家馆配商共同组建了全国馆配商联盟,共绘行业发展蓝图。目前联盟已包括70%以上的民营馆配商与部分省市新华书店,且成员数还在不断增加。联盟不仅以集约化经营切实降低馆配行业链的运作成本,提升馆配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致力于构建一个全国性的书目共享与集中交易平台,为图书馆提供一个跨地区、跨馆配商的数据交换平台,减少采访工作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此外,联盟还将致力于搭建馆配行业交流平台,让从业者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取暖。馆配商联盟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馆配生态与竞争格局,维护了馆配市场秩序,奠定了“大中盘格局”产生的基石,大馆配时代正在来临。

馆配行业规范提上日程。馆配行业繁荣的背后也隐含着馆配市场恶意低价竞标、信息不对称、市场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促进馆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健康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完善的馆配行业规范就被提上了日程。2014年,人天书店集团重新推动“中国可供书目”项目,旨在建立一个权威的现货数据交换平台和完备的图书物联网体系。同年5月,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图书馆馆配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全国出版物发行行业图书馆馆配公约》,号召全行业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共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我国馆配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9月,第二届出版物馆配馆建交易会暨全国馆配商联盟秋季图书订货会的举办则标志着一个全国统一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正式形成,馆配市场将由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发展为共建共享与合作共存,馆配行业逐渐走向了整合规范的道路。

专业化、精细化服务需求迫切。随着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常态化和馆配市场竞争的持续加剧,图书馆对馆配商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服务要求越来越高,馆配商队伍进一步分化,非专业和缺乏特色的馆配商将会逐渐退出馆配市场。2013年,第七届全国馆社高层论坛将“专业征订”作为讨论主题之一,强调专业征订是将来馆配市场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同年,《图书馆报》开展了专业征订项目,分别开设了馆配征订书目、分类征订(古籍图书、少儿图书、计算机图书征订等)和各社征订专刊板块。此外,各区域性出版社和馆配商也纷纷立足本地提供专业化的馆配服务,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的馆配工作计划就包括以区域为单位进行重点突破和巩固,以区域优势来确保全国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也强化了馆配工作的本地化服务,通过加强与图书馆终端、馆配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馆配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北京台湖、安徽万品、厦门外图、山东省店、江苏凤凰、辽宁北方、昆明新知等馆配商在各地的馆配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馆配十年·问题篇

馆配行业发展至今,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馆配市场已进入微利时代,市场的非理性竞争加剧。微利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因素在招投标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加之没有统一的馆配商评价体系,馆配商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恶意低价竞标。近年来,高校馆配市场竞争折扣平均达7.2折,公共馆已破7.0折,招投标利润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馆配商由最初只提供编目服务发展到提供编目、加工和上架等一系列服务,服务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图采会”遍地开花,以现采为主导的采购模式使得产业链成本居高不下。随着图书馆的采购成本逐渐转嫁为馆配商的销售成本,馆配利润进一步压缩。据统计,2014年较2013年馆配行业整体利润下降了2个百分点。

微利化加速了馆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馆配资源品质的下降。馆配商为了在低利润中最大化其利益,往往会有意降低服务质量,控制经营成本,如减少学术性、专业性、品牌出版社等优质图书的供应,充斥滞销书、特价书等劣质图书,图书馆越来越难以采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图书,而出版社库存却积压日甚,本该充当出版社与图书馆沟通桥梁的馆配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侧重于展示和交流功能的馆配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的不对称,但馆配会密度过大且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让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三方疲于奔命。我们认为,随着国内馆配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和实现质量控制,图书馆、出版社和馆配商应将偏重低价的招投标转移到注重资源的质量和后续服务中来,这样才能保证馆配市场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馆配市场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馆配服务的规范问题。馆配服务的失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低折扣作为遴选馆配商标准的招投标失范;二是采访和编目数据的不规范。一方面,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有多个合作书商,各书商书目信息标准不一且资源不能共享,造成采访书目数据的重复推送和不统一;另一方面,馆配商为降低成本提供非规范化的编目数据,编目质量参差不齐。书目数据的不统一和不规范导致图书馆与书商大量的重复工作,效率低下,馆配市场的良性循环受到阻碍。全国性的馆配图书信息整合平台,统一、规范的图书馆编目数据标准亟待建立和完善。

此外,面对图书馆数字资源需求不断上升、数字出版市场持续繁荣的新环境,数字资源馆配还面临着行业规范和法律保障缺失、数字资源馆配销售平台缺乏、数字图书内容少质量低等问题,馆配市场转型艰难。

馆配十年,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数字环境的时代潮流,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数字资源建设和馆配转型,让我们拭目以待!

刘兹恒 苗美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