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里牌王家寻古

五里牌王家寻古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镇海五里牌王家有680年历史,始祖为王煦,字本明,宋丞相王旦第十二世孙。王煦见朝政腐败,一年后退职隐居于县西五里牌,族人尊称“南岐公”。后王氏子孙称文正公王旦为始祖,称南岐公王煦为镇海始迁祖。南岐公王煦勤政爱民,深受乡村父老爱戴,乡人称王家祠堂为“仰德堂”。据《王氏宗谱》记载,正厅有文正公石刻像嵌于壁上,奉祀王氏历代先祖和节孝贞烈之妇。王氏始祖清正廉洁,其后人忠义保国。

镇海五里牌王家有680年历史,始祖为王煦,字本明,宋丞相王旦第十二世孙。元天历年间进士,初授江右吉水令,元统二年(1334)再授庆元(宁波)定海(镇海)县尹。王煦见朝政腐败,一年后退职隐居于县西五里牌,族人尊称“南岐公”。

南岐公王煦为川东万县人,地处西部,解组之后,因道路中梗,欲归而不能,在五里牌傍前大河北岸四面环水处造宅,为方便出入,在前大河上筑桥,刻“西归”二字寄志。后又建“仰德堂”,挖“碧波池”。他在镇海操持廉介,多有惠政,民多称颂。

西归桥在前大河东部,南北其堍,为保安全,桥之上设铁栅,晨启而夜闭。石桥建好后,本县教授胡世佐为《西归桥》作诗:“新筑河梁不日成,西归二字作桥名。势魁吴越三千界,路接云霄九万程。病涉里邻承惠泽,濒来车马乐升平。公由此地安身后,拟统槐庭显世英。”清咸丰初桥将圯,由族人捐资鸠工,将桥向东移丈余,桥基坚固,桥面宽阔,桥梁高峻,为让纤夫不打桥门,桥墩上下筑有台阶,数月后桥建成,横卧在前大河清流之上。登高四望,南邻大浃江,北达澥浦,东接第一山浦碶,又称东门浦碶(旧称王家碶),西接桃花渡口,舟楫往还过其下,昕宵不绝,为乡之胜迹,昔贤憇息之所、往哲游钓之地,成迹所留山川生色,文人墨客偶焉戾止其间,往往临风遐想,犹不胜流连慨慕之思况。后人咏《西归桥》:“石桥横水半沉浮,字勒西归寄思深。蜀道崎岖行不易,登临聊慰故园心。架石为桥跨大河,西归两字足摩挲。地当五里关冲要,但见行人若织梭。”当时的西归桥,成为乡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仰德堂为王家祠堂,王煦开始构堂三楹,称“文正祠”,祀先祖宋丞相王旦文正公以下栗主。他朝夕焚香,读书其中。后王氏子孙称文正公王旦为始祖,称南岐公王煦为镇海始迁祖。南岐公王煦勤政爱民,深受乡村父老爱戴,乡人称王家祠堂为“仰德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族人将祠堂拓展,重新改筑,正厅五间,中庭有戏台,庆祝演戏之用,面朝宗祏,左右构翼楼各三间,供观戏者入座。戏台后门厅五楹,中间开门合三楹为倒厅,东西两楹有事供宾客坐处,四周围墙高筑。据《王氏宗谱》记载,正厅有文正公石刻像嵌于壁上,奉祀王氏历代先祖和节孝贞烈之妇。民国十二年(1923)族人王思葆独资创办复式班“仰德小学”,在宗祠西北处墙外空地筑校舍五楹,中楹为会客阅报教员办公,左两楹为三、四年级学生课堂,右两楹为一、二年级学生课堂。如今,祠堂面目全非,据村民反映,戏台和看楼公社化时被拆,前厅20世纪70年代被火烧毁,留下正厅开煤球厂。

碧波池,在家庙仰德堂之前,南北四丈四尺,东西六丈三尺,呈长方形,四周围以石砌磡,北磡装设铁栏,余则以短垣。面积不大,其水之清涟,俯瞰其底游鳞可数,前大河与东西二港无一处水可与其相比。加上南岐公王煦勤政爱民,深受乡村父老爱戴。后人咏《碧波池》:“池波潋滟漾晴光,一碧遥临仰德堂。如此澄泓谁得似,清廉官守尽堪当。半亩方池一鉴开,碧波澄澈净无埃,扶筇间向堤边望,时见游鱼逐队来。”碧波池自元而明到清,日久就淤,主族政者于民国二年(1913)集资重浚。

王氏始祖清正廉洁,其后人忠义保国。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侵略军攻陷镇海县城,王家后人王师真与族人一起,竖起抗英“统领忠义”大旗,组织义军开始对英国侵略者进行打击活动。道光二十二年(1842)农历二月二十五日(4月5日)深夜,天黑人静,率领义军火烧停泊在税关码头的英舰,使英军胆战心惊,不久弃城而逃。清廷授王师真六品官职、蓝翎顶戴,传谕嘉赞。王师真以县丞由安徽改福建,奉命催提粮饷,办理延建汀邵防务,且援例晋升县令,因清廷的腐败,他不会趋时附势而辞职回乡,息影家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