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勇先又回来了

吴勇先又回来了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勇先从信中得知,二哥给二嫂的娘家邮寄了70元钱,是二嫂的娘和妹妹去东北的路费。吴勇先到了王家庄,见到了二嫂的妹妹。吴崇先一直没有动心。“吴崇先同志,您每月有五元钱的转业军人津贴。”在吴勇先的劝说下,吴崇先不好再拒绝,和王秀珍一合计:“要不就去吧”。谁知,吴崇先寄居的那个家庭,有一个山东的老太太,看他们一家三口要离开杨木桥子,也要跟着走。

转眼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风潮漫卷青岛。9月24日,即墨全县组织15万农民投入大办钢铁的“海淮战役”,共建土炉20221座,把群众的铁锅、铁农具、铁家具和渔民的船锚等无偿地收来当原料,把群众的木料、家具等当作燃料。结果因炉温太低,炼出的“钢铁”全成废渣。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号召下,人民公社化运动迅疾开展。9月,即墨全县农村建立公共食堂3226处,每家每户的铁锅上缴,砸了大炼钢铁。社员一律到公共食堂就餐,不许各户自炊。

“大跃进”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各所学校里的美术老师,都到村子的墙壁前画宣传画。俞家屯的墙上画着鲜艳的壁画:年轻人攀着刺破蓝天的玉米秸爬上天空;老汉乘着比船大的花生壳,漂洋过海,周游世界;嫦娥从月宫下凡,到农田采摘斗大的棉桃……当时流传全国的歌谣写道:“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蚕长猫一样大,猪长像大象;一棵白菜五百斤,上面能站个胖妹妹;鱼苗撒下千万条,条条养得扁担样;玉米秆儿穿九天,浑身棒子有几千……”吴勇先被组织到农村搞创作。文艺也要“大跃进”,村村都有李白、鲁迅、聂耳。

面对“大跃进”风潮,尤其是农作物亩产过万斤的口号和宣传,吴勇先内心的感觉是荒唐,本来在学校正常教书,结果,要疲于应付“大跃进”宣传。他本能地感觉到这股不同寻常的风潮,也许会带来灾难,心中萌生去意,于是,他又将目光投向他曾去过的吉林省安图县松江杨木桥子,那里有他二哥吴崇先和嫂子王秀珍,还有一个小侄儿。

但是没有路费寸步难行。机会来了,这天,吴勇先在家中看到二哥邮寄来的信,吴显福让吴勇先读给他听听。吴勇先从信中得知,二哥给二嫂的娘家邮寄了70元钱,是二嫂的娘和妹妹去东北的路费。看了信,吴勇先心生一计,马上哼着“大跃进”亩产过万斤的民谣,去了王家庄。

吴勇先到了王家庄,见到了二嫂的妹妹。就说,二哥写给家里的信中说,给大娘邮寄了70元钱,不放心你去镇邮局取钱,让我和你一起做伴,把钱取出来。

于是,两个人去了邮局。看着妹子把钱取了出来,吴勇先说:“我帮你点点,看看对不。”妹子就把钱给了吴勇先。吴勇先慢腾腾地点完了钱,对妹子说:“这个钱吧,二哥说让我先下东北,往后再给大娘和你邮寄钱。”妹子一听,脸色都变了,面对这样的突然变化,又紧张,又有点气愤,一时说不出话来。

就这样,吴勇先去了东北。这次,他没有选择在杨木桥子落户,他担心“大跃进”吹进偏远而宁静的山区,而是去了安图县林业局,最初在林场当团委书记,由于工作出色,很快被调到县林业局当工会主席。

吴勇先在安图县林业局,劝说二哥到林场当工人。吴崇先一直没有动心。当时的长白山区刚刚成立林业队,进山伐木头,完全是体力劳动,不光危险,晚上还要宿营在野外,睡在帐篷里。有过一夜看苞米的经历,吴崇先死活不愿意当伐木工人。

此时的吴崇先,清静无为,他已经度过了来东北后的不适应,反而喜欢在杨木桥子的生活了。地多的是,随便种点农作物,都会有不错的收成。农闲的时候去山上采药材、刨党参,样样都可以卖了换成钱。吴崇先和王秀珍以及刚出生的儿子,虽然寄居在即墨解放前来此扎根的老乡家中,但亲如一家人,大家在一起非常融洽,可谓其乐融融。吃饱饭就干农活,没有农活就上山采药,不想采药就在家歇着,这样的日子让吴崇先很享受,当伐木工人,对他来说,一点都没有吸引力。再说了,在家乡连国家干部都不想当了,伐木工人对吴崇先还真没吸引力。

吴崇先是转业军人,在杨木桥子人缘颇好。松江乡政府来杨木桥子调查转业军人的生活状况,得知吴崇先之前曾是解放军后,就问他领没领过转业军人津贴——每月有五元钱的补贴。吴崇先说没有。“那你带着你的转业证书,到松江乡政府登记一下,这样就可以每月领这五元钱了。”面对热心的工作人员的建议,吴崇先无动于衷,他没有好意思说“懒得去”或者“不需要”,只憨厚地笑了一笑。松江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把他的转业军人证书带着,登记完资料后,很快又把证件送回来。“吴崇先同志,您每月有五元钱的转业军人津贴。”并告诉他如何领取。

吴勇先在安图林业局干得很出色,他又给二哥谋了一份美差——林业局的采购员。在吴勇先的劝说下,吴崇先不好再拒绝,和王秀珍一合计:“要不就去吧”。于是,就把家中养的猪卖掉,把锅碗瓢盆送给邻居,打算去林业局。谁知,吴崇先寄居的那个家庭,有一个山东的老太太,看他们一家三口要离开杨木桥子,也要跟着走。吴崇先没有办法,就谎称“回山东”,老太太非常固执,怎么劝说也不行,也要跟着回山东。吴崇先一家带着行李,都走出了好几里地,老太太还是跟着。吴崇先和王秀珍一看,这样瞒着人家不好,就说了实话。老太太说,你们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看着人家如此信任自己,吴崇先不觉得老太太是累赘,反而觉得重情义。吴崇先当下就决定,哪里也不去了,就在杨木桥子。

吴崇先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非常感慨地说:“幸亏哪里也没有去,老老实实地在杨木桥子种地。如果去林业局当了工人,怎么能把在老家挨饿的亲人接到杨木桥子。如果当工人,说不定老家的亲人也就没法来东北,也就无法躲过那场大饥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