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常态”

中国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常态”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新常态的五年。步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靠以往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及外部需求,难以继续维持健康增长,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新常态经济的突出问题。中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

“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新常态的五年。早在2014年8月,中央就形成了“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认识到中国经济已不是一个循环周期的某阶段,而是处于跨入另一个新发展阶段的转向节点上,必然发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重挑战四个方面的转变。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悄然来临,正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

(一)特别强调稳健发展的指导原则

面对新常态下的困难和挑战,实现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的关键选择。中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稳增长、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只有微观基础和产业基础不断改善,经济稳定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增长不稳,调结构就缺乏基本前提。只有经济保持一定增速,就业和民生才有保障,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才能正常维持,才能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全面深化改革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特别坚持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

产能严重过剩、地方债务风险增加、房地产市场调整、经济运行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不少过去被高速增长掩盖的问题和挑战浮出水面。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障碍,最终要通过改革去突破。中央将在行政审批、金融、财税、投融资、土地政策、汇率、对外经贸等重点领域不断推进改革,落实改革,既在稳增长上发力,又有效推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三)特别重视提质转型的方式方法

步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靠以往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及外部需求,难以继续维持健康增长,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向,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这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到中高速过渡必然发生的增长动力切换,是重要的战略部署。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投资,从金融、财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从粮食生产的各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在不断加大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突出绿色增产模式,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努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特别推出区域战略的三大重点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新常态经济的突出问题。中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空间格局突出“三大重点”,意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既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和贫困差距,又能形成几大区域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京津冀优质生产要素聚集,对经济发展全局意义重大;长江经济带产业基础良好,又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统筹起来,有利于生产要素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扩散;推进“一带一路”,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力之举,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将受益匪浅。

(五)特别提出民生事业的托底要求

新常态下,中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特别要重视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扶贫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前提。把就业和扶贫两项工作作为民生工作重点,既抓住了基础,也抓住了重点,是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具体体现。

面对新常态,应深入研究中央面对新常态的指导原则、方针政策、方式方法、区域重点和托底要求,适应新常态,科学谋划符合发展实际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思路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