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彭阳马政史论纲

彭阳马政史论纲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彭阳境内的马政,也就是养马业的繁荣与辉煌,一方面与彭阳的地理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彭阳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原安危有关。有专设管理机构主管马政。马政荒废,牧业逐渐衰退。明代,汉唐时期的官牧制度重新恢复,再次大兴马政,今彭阳境内属于官营畜牧业基地。

张文明

跨越时空,在古老历史地理黄页上追寻远古岁月的足迹时,史册文字表述中的“宁夏固原东南”、“固原平凉一带”等大致区域又定格在了今天彭阳这块绿色的土地上。这种特殊的称谓表述着彭阳独特的历史文化,而再现彭阳境内生态传奇和发达畜牧业的马政变迁则是彭阳古老历史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彭阳境内的马政,也就是养马业的繁荣与辉煌,一方面与彭阳的地理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彭阳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原安危有关。它最早开始于周秦,汉唐时达到鼎盛,后逐渐衰退。

马政,是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马政”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把一般的养马业上升为马政,开始于商代。商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畜牧业很早就比较发达。传说相土(商始祖契之孙)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用以负重。商代立国后,继续大量驯养六畜,而马是奴隶主贵族在战争和狩猎时用来驾车的重要工具;同时又以其作为祭祀鬼神的牺牲品,受到奴隶主贵族的特别重视,由成批的奴隶饲养。

周秦时,彭阳为边塞,地广人稀,草场广袤。以狩猎游牧为业“戎狄”族和秦人长期杂处粗居,过着随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畜牧业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乌氏倮在当地经营畜牧业,“畜至用谷量马牛,”富比封君,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富户。因此,秦始皇给予“与列臣朝请”的政治殊荣。从鸟氏倮发展畜牧业、名闻天下的事迹可看出,战国至秦今彭阳境内以马牛为主要牲畜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但随着“戎狄”族和秦内部关系的变化和矛盾的不断加剧,秦人同戎族的相互争斗也越演越烈,以至导致了兵连祸结的仇杀。当勇猛凶悍的西戎人一举灭掉了居于犬丘的秦大骆之族,并杀掉了受周宣王支持而讨伐西戎的大夫秦仲时,为了对付擅长骑术的戎人,秦人不但加快了养马驯马的步伐,而且也开始上马作战。战争促使了养马业的快速发展。

秦末汉初,中原战争纷乱,给了远在北方的匈奴一个扩充自己骑兵部队的机会,几年的时间,其骑兵总数便达到了30余万。渐已强大的匈奴趁汉朝末稳之时,便大举进兵南侵,并很快占据河套及北方的现在的伊克昭盟地区。汉高祖七年(前200),匈奴单于冒顿率部攻下马邑,并把刘邦亲率的32万汉兵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致使汉高祖刘邦险些丧命。平城之战,使西汉统治者认识到:要战胜匈奴骑兵,只靠步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强大的骑兵。基于这样一种明智的选择,自汉文帝起就开始正式设立养马管理机构,加强全国的养马事业,并很快见到成效。西汉元狩四年(前118)“北伐匈奴,损马十万,”因“设边郡六牧之师苑,分布北地西边(含彭阳),以郎为监苑,官奴脾三万,养马三十万。”“择教师给六厩,牛羊无数,以给牺牲。”

汉武帝时期,是马政发展最辉煌的时代。汉朝廷十分重视马政建设,大量移民屯田和发展以养马为主的畜牧业,朝那地区就是一个很大的官营畜牧业基地。元鼎五年(前112),武帝令百姓在边郡发展畜牧,下令繁殖军马,扩建骑兵。朝廷贷给母马以繁息马匹,三年后,“息什一以除告缗用,”再供给朝廷,刺激了朝那县的养马业的发展,也为隋代以后彭阳成为官营畜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经过六七年的努力,畜牧业得以发展。“上郡、北地、安定(含彭阳)三郡,牛马衔尾,畜牧为天下饶。”也就在这时,大量的马匹被用于战争。

前128年,匈奴骑兵入侵雁门,汉朝大将军卫青率骑兵3万驰救,匈奴败退北还。次年,匈奴发兵攻上谷、渔阳郡(今北京以北地区),大将军卫青、李息率精骑数万,采取大迂回战略,暂置卜谷、渔阳于不顾,而是西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迅速沿黄河向西,绕至朔方侧后,对河南地区的匈奴楼烦乇和白羊王进行袭击,一举歼敌5000人,缴获牛羊百万余头,迫使二王北遁。卫青率部一直追至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北),尽得秦时河南地。“河南之战”,揭开了中国骑兵时代的序幕。正是由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才使中国的骑兵达到了鼎盛时期,也促使了马政的空前繁荣与发展。在中国千年长河的骑兵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秦汉以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为促使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牧苑”,管理畜牧业的发展。隋朝时期,今彭阳境内是朝廷官营畜牧业的重要基地。隋文帝在原州设立官牧机构。《隋书·百官志》记载,朝廷设陇右牧,置总监、副监、丞等官员,统领各牧。原州(含彭阳)除设有马牧外,尚有羊牧、驼牛牧,驼牛牧仅设在原州,置尉。可以看出,原州(含彭阳)是隋代官办畜牧中心,除提供战马外,还是肉食、皮毛等副产品供应基地。

唐代,彭阳境内“饶谷”、“多畜”,为唐王朝养马中心。有专设管理机构主管马政。以朝廷官办马牧为主,领民分散之牧,马牛羊等兼营。并建立规模庞大的陇右牧,东西约六百里,南北约四百里。始命太仆张万岁葺其政,养马70.6万匹于八坊。以原州刺史兼都监牧使,以管辖四使,原州实际成为唐王朝军马牧场的基地和管理中心。贞观二十年(646)八月,正当草黄马肥的季节,唐太宗赴灵州会见铁勒诸部首领返回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又西越六盘山视察了陇右牧的养马业。唐代陇右牧(包括今彭阳境内)是历史上官办畜牧业最成功的典范。

宋朝,推行“省国费而养马于民”的“保甲养马制”,“马藏民间。”金代,“悉从民牧,”朝廷不再经营畜牧,“兴兵则随牧取用。”马政荒废,牧业逐渐衰退。元代,将牧地分赐蒙族及藩僧牧耕,垦殖增加,畜牧业衰落。《金史·地理志》记:“陕西(含彭阳)牧马地三万顷余,而不闻有监牧之官。”“土宜三种,善水草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天下饶。边缘地寒,春草始生,未可刍牧,两者无炯火者三百余里。”元取金土,以牧地赐蒙族及番、僧耕种。

明代,汉唐时期的官牧制度重新恢复,再次大兴马政,今彭阳境内属于官营畜牧业基地。永乐四年置陕西苑马寺,驻平凉,下辖六监二十四苑,今彭阳境内属灵武监的清平苑和万安苑牧地。但由于藩王牧场占据面积大,国家军马场日渐衰落。监苑屡裁,使朝廷所用军马一度紧张。弘治十五年(1502)冬,右副都御使杨一清奉命督理陕西马政,当时牧马草场仅存6万顷有余,养马军仅700余名,所牧马仅2200余匹。杨一清十分感慨,他说:“国之大事莫急于兵,兵之大要莫先于马。马政之废,至此极矣!”经过杨一清的一番整顿,带来了马政短时间的繁荣,当杨一清奉调回京后,当地马政又逐渐颓废。到嘉靖时陕西苑马寺只有二监七苑,其中灵武监设在彭阳城(今彭阳县城),监和清平苑在一个地方,清平苑有熟荒地259万亩。万安苑驻今甘肃环县车道乡万安村,今彭阳境内的小岔、冯庄、罗洼等地属于万安苑的牧地范围。后来由于人口增长,造成草场退化,畜牧业终于衰败而一蹶不振。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又对陕西马政进行整顿,省去监一级的中间机构,苑皆升为监直接隶属于苑马寺,今彭阳境内属清平监和万安监。

清代的马政以军马场为主,禁止民间养马,马牧规模数量比明朝大减。雍正年间清廷接受同原提督豆斌的疏请,又设立了各路参将,游击管辖的6处马场,军马场分别由提标各营军官(参将或游击)管辖,其意在于加强边境战备实力。设在今彭阳境内的是提标城守营游击马场,大致范围是东至今古城镇乃家河,西至九品湾,南至田家洼,北至黄峁山,包括今彭阳县古城镇、原州区开城镇一带,同治兵燹后,仅存故址。这些马场,在当时为朝廷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为军队供给提供了一定的物资保证,但随着朝廷政治的衰落和马政业本身的弊端,马政与民政的矛盾日益突出,也由于人口增多、草场退化等诸多原因,马政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国运走向尽头,而彭阳境内的畜牧业发展也从此走向萧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