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尼黎弓舞《梁祝随想曲》

印尼黎弓舞《梁祝随想曲》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演出的《梁祝随想曲》,是以巴厘岛风情来演绎中国的爱情悲剧,这样的跨文化搬演,颇有看点。而出场的演员也力图在舞蹈中加入中国元素,其中较为显著的有两处,一为配上折扇,二为在黎弓舞独有的花冠上增加了这一炷点着的香。对中国观众而言,虽然演绎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凄美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是巴厘岛黎弓舞版本并不好懂。

“黎弓舞”(Legong),一种连起源都仿若梦一样迷幻的舞蹈。据说19世纪时,王子苏夸提(Sukwati)患病时做了一个奇妙的梦,在梦境中有两个少女随着当地的“甘美兰”音乐婀娜起舞。王子醒后就以此编排了此舞蹈。另一种说法认为,该舞起源于宗教性舞蹈“桑扬—叠达里”(Sanghyang Dedari),人们相信让尚未到青春期的女子跳此舞,可以“神灵附体”,在轻曼的舞蹈中产生消灾祈福的神迹。故而在此舞表演时,往往会供奉上各种祭品,以祈祷神灵降临。

通常,“黎弓舞”表演的内容多为皇家的爱情故事,此次由印尼的B.T.A.B戏剧团(Bengkel Tari Ayu Bulan)演绎的,则是印尼人心目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B.T.A.B戏剧团位于印尼首都万隆,从1994年起专注于黎弓舞表演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工作,创始人布兰特利纳(Bulantrina Djelantik)是黎弓舞大师古斯提(Gusti Made Sengog)的学生,编演了诸多黎弓舞剧目。

此次演出的《梁祝随想曲》,是以巴厘岛风情来演绎中国的爱情悲剧,这样的跨文化搬演,颇有看点。笔者在现场看到,戏剧演出时,台上左右各先奉上一盆水果,且插上一炷香,一缕缕袅袅青烟缭绕在舞台上,有着神殿一般神圣、庄重的氛围。而出场的演员也力图在舞蹈中加入中国元素,其中较为显著的有两处,一为配上折扇,二为在黎弓舞独有的花冠上增加了这一炷点着的香。

对中国观众而言,虽然演绎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凄美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是巴厘岛黎弓舞版本并不好懂。因为该舞作为与宗教仪式密切相关的表演形式,演出的是没有对白的精致而程式化的哑剧,剧情全部依靠舞蹈动作完成。观众印象最深的是演员独具特色的左右瞪眼动作。在2014年中国—东盟戏剧周里,印尼日惹国立艺术学院给观众表演了“哇扬戏”(Wayang wong)《金鹿》,这种表演形式是模仿傀儡戏的动作来演出。两相对比,“哇扬戏”和“黎弓舞”的共同点是演员不发出声响,在缥缈的“甘美兰”配乐中起舞。这说明印尼的这些戏剧尚带有较为浓厚的“巫术向艺术过渡”的遗风,一方面因为其原始性而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段;另一方面也导致印尼舞剧有可观性而缺少可思性。这些舞剧服饰华丽,演员动作紧凑,但由于是没有对白的表演,也没有戏剧情节的起承转合,故而难以承载诸如中国戏剧中“大戏”一类的复杂的内容结构。清人俞樾在《余莲村劝善杂剧序》中曾言:“天下之物,最易动人耳目者,最易入人之心,是故老师巨儒坐皋比而讲学,不如里巷歌谣之感人深也;官府教令张布于通衢,不如院本平话之移人速也。君子观于此,可以得化民成俗之道矣。”这里谈到的就是戏剧在世俗化社会中的影响力,此种影响力是表情性的舞剧所难以实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跟祭祀仪式也有着密切关系,如山西高平康营村关帝庙同治五年《重修舞楼碑记》上一段话就颇具代表性:“祭祀之礼,所以崇德报功,典至巨也。古者陈以俎豆,荐以馨香,至后世则兼以优戏。噫,戏者,戏也,胡为以奉祀事哉?意者稽前代之盛衰,镜人事之得失,善者足以为劝,恶者足以为惩,因于敬恭明神之时,式歌且舞,上以格在天之灵,下以昭前车之鉴乎。”但中国戏剧最终发展成如今的样态,从单纯表情性表演变为完整的叙事性表演,而不似印度文化影响下的东南亚诸国那样保留着舞剧的形态,不知是不是本土儒家礼乐文化土壤的作用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