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后反思—只为打开一扇门

课后反思—只为打开一扇门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算起来这个课程已经上了三个年头了,每次都在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中。几次讲座之后,我们觉得这个讲座的内容日趋成熟,学生们都给予很高的评价,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丰富了许多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走进圆明园”课题的初衷也是为了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打破固有的学科束缚,从宏观的角度、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探寻、发现圆明园的价值。

算起来这个课程已经上了三个年头了,每次都在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中。在第一届是两个班合在一起上的,人数大概在80人,阶梯教室,气氛热烈,但老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想表达的意愿强烈,因时间限制,老师却不能给予更多的机会,而且老师的关注点有限,有些同学没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表现得有些失望。在第二届,我们进行了调整,同样的讲座分两个班进行,每班40人左右,同样热烈的气氛,同学们参与度更高,发言、讨论更充分,学生的注意力也更集中,思考问题更加活跃。两者比较,我们觉得分班授课的效果更好些。几次讲座之后,我们觉得这个讲座的内容日趋成熟,学生们都给予很高的评价,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丰富了许多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走进圆明园”课题的初衷也是为了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打破固有的学科束缚,从宏观的角度、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探寻、发现圆明园的价值。通过这个课题,让我们也不断更新、调整自己的学科知识,不断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越教越觉得心虚,越学越觉得自己很肤浅,在这个过程中,令我们老师也不得不学习、思考,提高修行,调整着育人的理念。我们培育的不是自己学科的专家,不是为传授知识,而是为他们打开视野,提供阳光、雨露,默默地躲在身后,让大树长成它本来的样子。

对本课设计我的想法是要给学生一些普及性园林知识,“赏园林”就像赏一幅画、赏一件古董一样,需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其次,讲座一定要适合初中孩子的特点,太枯燥的知识性讲述肯定会让学生犯困,不爱听,就会导致课堂难以把控,乱起来很难收拾,那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给他们一些挑战性的任务,既要让他们的脑子跟着动,还得让他们的手也跟着动。因此就设计了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甚至争论,最后一个问题可以作为每个人的收获总结,通过他们的文字表达可以看出他们这一堂课有多少收获。在课程设计时,我想从一开始就得抓住学生眼球,然后引领着他们跟着我的思路走,讲课中间穿插讨论题,这样就基本上确定了课程的结构顺序:图片导入→景观概念→景观的分类→景观与园林的关系→东西方园林的不同→中国园林的造园思想→造园手法技巧→南方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的不同。确定这个思路以后,开始收集资料,积累图片,前后准备了一个多月,不断地添加、删减、修改,不典型的图片不要,不严谨的措辞不要,需要查找相关的复原图片和文字资料来补充,这部分内容由于资料限制、时间限制,总感到意犹未尽,不过我想这样也许能给学生留下一段空白,这种“留白”也许对学生今后的探究兴趣激发有一定的好处吧。

讲完课后,各位听课老师一起留下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得到各位老师们认可我感到很欣慰,毕竟是附中内第一节课,希望能给大家开个好头,也担心自己的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境遇。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发现、观察、对比、概括、总结能力真的是很强,口才也非常棒,心里感叹:这么优秀的孩子真得好好培养,好好规划我们的课程。我想今后的课程还可以更丰富一些学生的活动,这次我用的是讨论、辩论,大家共同提升对园林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以后的课程中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设计园林规划?如何体现学生自己的个性及对园林的理解和思想内涵?后面的小朋友,期待你们更精彩的演绎。

由于自己的能力所限,我们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还很有限,提供的背景知识也很少,好在这是一群有着极强探索欲望的孩子,很多不足的资料他们自己在后续中不断查找、充实,今后的课题可以多请有关专家深入浅出地来为孩子们讲解,不求精深,只为他们提供线索,激发兴趣,之后如果能让学生实地深入各种不同园林去体验一下也许效果更好。最后的结束语:圆明园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