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新校园

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新校园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就这样的环境,深圳人在施工的时候,还是做得非常好。2008年冬天,援建的深圳人住在板房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这是多年来所有捐款中最多的一次,这就是深圳人对学生们直接影响的结果。地震发生后,到达汶川抢险救灾,受公司安排,2008年6月19日从汶川赶到文县碧口镇,与他同来的先遣队员还有其他9人。五天后,明确援建文县二中和碧口小学。

  文县二中位于碧口镇北山坡台地上,背依庞大山体,南面为边坡及护墙,场地内由一面挡土墙切割成两块高低约4米的平台地。学校有高中部和初中部两部分,原综合楼维修后继续保留使用,其余房屋拆除,援建教室44间,办公室22间,计算机室3间,实验室2间;宿舍楼124间,可供1200人住宿;两栋楼均为5层框架结构。教学楼布置在台地的下层,结合地形,半围绕操场形成一个大L形;宿舍设在学校场地内的两层台地的上层,为一字形。宿舍楼的西南方,为1栋框架结构的多功能综合楼,建筑造型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简洁明快,朴素大方。

  昨夜的毛毛雨,稀稀落落下到早晨。进入校园,我们看见工程项目已经全部竣工,教学楼投入使用,附属工程也基本完工,只剩下1000平方米的操场还没有硬化,工人们正在做最后处理。校园内已看不见板房,他们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暂时搁置在教学楼后面的屋檐下。

  高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援建的情况。

工人不能取暖,我也不能取暖

  2009825日开学,工程就交付使用了,现在还没有验收,主要是附属工程还没有完工。工程是由中铁二局承建,200891日开工,工期为一年。深圳援建的人刚到碧口的时候,没地方住,没地方吃,我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没办法,只好动员老师,把以前学校搭建的20间板房腾出来,让他们暂时有个住处。由于中学和小学都是他们承建的,中小学是一个项目部,最多时,有七八百人施工,工人大多是外地的,两所学校的场地都很小,学校里住不下,镇上协调在外面找了一处地方,搭了几间板房,让他们暂时安顿下来。施工过程中,材料拉进来,可是没有地方放,给施工带来了很多麻烦。

  就这样的环境,深圳人在施工的时候,还是做得非常好。当时我们在坡边上搭了排板房,学生在板房里上课。为了安全,他们严格规定,塔吊的作业臂绝对不能转到板房上面,哪怕吊个空桶,也不允许,甚至晚上加班,学生尽管走了,他们仍然严格控制作业面,说要养成一种习惯,晚上没有养成习惯,白天就要出差错。

  从一开始,他们就实行三班倒24小时施工,除了雨季的时候,没办法,停了20多天,对工程进度有点影响外,别的时候,就是冬天他们也没有停过,虽然这里一年四季没有雪,他们冬天施工,还是加了防冻剂,以保证工程质量。在修建的过程中,当地的老百姓都跑来看,感到很震惊。他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修房子的,用那么粗的钢筋,用了那么多的水泥,抗八级地震都要得,再摇地震,就不用跑了。”

  端午节,老百姓自愿给他们送来了粽子;中秋节,大家又送来了月饼。2008年冬天,援建的深圳人住在板房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一天,我去项目经理喻伟的房间,屋子里冷得人牙根直打哆嗦。我说:学校里还有煤,我给你弄些来。他说:“工人们不取暖,我也不能取暖,不能搞特殊化,板房里生火不太安全,忍忍吧,忍忍就过去了。”

  中铁二局的工人们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工程项目,还无偿给我们学校的学生宿舍楼后面的场地硬化,修补了学校场地有裂缝的地方。

  去年台湾受了大灾,校团委组织捐款,学生最多的捐了100元,总共捐了4829元。这是多年来所有捐款中最多的一次,这就是深圳人对学生们直接影响的结果。

我得个结石,算是修成正果了

  张建杰,男,30来岁,山西五台山人,毕业于成都西交大学,中等个头,微胖,负责项目技术,总工。地震发生后,到达汶川抢险救灾,受公司安排,2008619日从汶川赶到文县碧口镇,与他同来的先遣队员还有其他9人。来时,他们带着帐篷、生活用品,但是帐篷没地方搭,当地政府协调,在杨家坝撑起帐篷住了3天。之后,搬到了水井湾,找了块空地,搭了5间帐篷,住两间,一间厨房,两间放物资。

  当时,余震不断,空地上都挤满了帐篷,任务没有明确,也不知道干什么。五天后,明确援建文县二中和碧口小学。这样,就搬到了建筑工地,小学院子里搭满了板房,只好睡在车上,睡了十多天。710日,又增派来6人,小学安排了两间教室,每间住8人,既是卧室,又是办公室兼储藏室。

  任务明确了,却没有前期规划,他们就开始勘测设计,730日,拿出了电子规划图,还没有完全规划好,情况特殊,只有这样,边签合同边设计边施工。721日,40多个工人就进来了,都是从汶川洛水镇来的四川工人,带了2台大卡车、1台大型挖掘机,开始平整地基。平好了,又发现原来规划的小学东南边建房,属于滑坡带,不能施工,只能将房屋移到西北边修建。西北边全是板房,就又将板房全部移到东南边,重新平整地基。81日,增加了5辆运输车,开始挖基础。正式施工时,大量的材料拉进来了,堆放材料又成了问题,场地太小,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随乡入俗,将就着来。施工作业面也很小,操作起来很困难,困难归困难,工不能不施。

  恰恰在开工那天,余震震断了螺旋沟大桥,材料运输立马成了大问题。水泥、钢材是从广元市宝轮县拉来的,大量的材料要到成都去拉,从九寨沟绕道,每趟要多走200公里;另一个就是陕西宁强,绕道多50公里。路上滑坡多,大车无法行驶,只好限吨位运输。更令人头痛的是接连下雨,余震不断,给运输材料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当地的材料储备量本来就小,加上农民们的重建也全面铺开,需求量很大,困难再大,也绝不和当地农民抢材料,成本再大,也要把当地的材料优先让给农民。

  外面的材料严重紧缺,当地的材料也很紧张,当地的材料关键是不符合要求。白龙江很大,产沙子,但是含泥量过高,现场冲洗,水压又不够,冲洗不干净,达不到要求。勉强达到要求,水泥量就要增加,比如打混凝土,每立方要增加50公斤,加大了造价。最重要的是水泥量过大,会增加收缩裂缝,给施工带来了挑战。

  碧口这地方,雨多,谁也不知道这会儿晴,过会儿是什么天气。大多时间,要冒雨施工。工人们穿上薄膜雨衣,身上也会被淋湿。雨中施工,最为难的是管网焊接的工人,必须仔细检查线路,确保没有漏电,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按工期要在“512”一周年全部完工,这一天中央电视台要派记者前来采访,可是需要面对的困难实在太多了,工期还是被影响了。“512”一周年前,主体、室内外的工程算是完工了,栏杆、操场硬化、泄污管、消防管等后续工程还没有如期做好,直到820日才就绪。

  工程上困难重重,生活上也要经得住考验,关键是水土不服。这里水中的汞含量高。项目部23人,最多的时候12个人煮上了药罐,9个人得上了肾结石,其余的都得过湿疹。现在,基本都适应了。张建杰风趣地说:“为了孩子们早日住上安全可靠的房子,我得个结石,算是修成正果了。”

  贴个大喜字,挂俩大气球,结婚

  项目部实验主管王小云,26岁,四川万县人,毕业于成都铁路学校,身高176米,偏瘦,外向,晒得黑黑的,很精神,在中铁二局已有8年的工作经历,工做主要是检验原材料合格不合格,以前到过甘肃、四川、陕西、湖南、广州、北京等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到碧口,小王就是个大忙人。他要到四面八方的厂家去看材料,钢筋、水泥、砖、沙石料,全部要提前选择好,选好了厂家,还要拿上样品,到指定的广元水电五局实验室送检,产品合格了才能用,不合格就得另寻厂家,规范材料进场,必须进行检验,即使免检产品,也得检验。那一段,他跑了四川、陕西、汉中、江油、文县县城以及碧口周边乡镇,几乎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一二点了才能回来,当晚就汇报工作,讨论材料能不能用,跑了一个多月,材料选好了,人也瘦了一圈。

  2006年,修建京津高速铁路时,王小云和同一项目部的实验员结识并相爱了。女孩现在陕西修铁路的一个工地上。两人准备在“512”前结婚,家里的家具都买好了,亲戚朋友也请了,准备在成都热热闹闹地举行婚礼。不想,“512”大地震发生了,王小云立即奔赴到了汶川,抢险救人,6月又来到了文县碧口,他们的婚期只好一拖再拖。双方的老人着急了,逼着他们说:“你们请几天假不行吗?还有什么比结婚更重要的呢?”他们只好在电话里和父母们搪塞。

  国庆节,小王的女朋友有几天假期,来到了碧口。喻经理建议,在工地上简单结个婚,也算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了却父母们的牵挂。他们没做半点犹豫,欣然答应了。

  就要做新郎的王小云,还得到工地上去,检查打混凝土的工序。这道工序很关键,他必须在现场。同事到街上买了个大红喜字,两只大气球,大喜字贴在板房门上,大气球挂在板房中间,对联没时间写,新房就算布置好了。

  下午下班,新娘早早从广元市来到了碧口镇的新婚板房,穿着件红衣裳。新郎脱掉了工作服,换了套西装,西装是以前准备好的。穿好衣服,才发现新郎、新娘的胸花也没有。

  双方的父母都没到场,亲戚邻舍也在远方,婚礼理所当然地由喻经理主持,连拜天地的仪式也忘了,他只是宣布结婚,工人们把喜糖一撒,前后不到五分钟,结婚仪式就算完成了,然后开始吃饭。这顿饭是项目部特意为他们的婚礼准备的,平时是三菜一汤,那天炖了一只鸭子、一只鸡、两条鱼,买了些卤猪肉、猪耳朵,算不上特别丰盛,却很满足了。

  平常工地上严禁喝酒,那天喻经理说:“今天情况特殊,兄弟们,我代表单位给新人敬酒一杯,大家一起喝!”他说完一饮而尽。大家就喊:“亲一个,亲一个!”亲了后,又喊得喝个交杯酒,喝完后,不善言辞的新娘感动得两眼含着泪花,声音哽噎地说:“谢谢大家了!谢谢大家了!”

  热闹到夜里十点,喻经理说,明天还要上班,大家休息吧。婚结了,洞房也闹了,送走了客人,新郎官却似乎忘了这是他的新婚之夜,搂着自己的新娘说:你先睡,工人们在加班,我还得到工地上去。说完,他转身出门,向工地走去。他没有回头,也不敢回头,不敢回头看新娘悄然流下的两行泪水。

项目部,是一个和谐的团体

  深圳中铁二局援建项目部是一个和谐的团体, 23人,亲如一家人。

  经理喻伟,成都人,40岁,身高173米,项目部的当家人。患有咽炎,呼吸到冷空气就咳嗽不停。可无论夏天还是冬天,他是第一个起床的人,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工人上班了,他总是要吩咐大家注意安全。工地上只要有工人施工,就有他在现场,工人干到什么时候,他就会坚持到什么时候。这样,他的咳嗽愈加剧烈了,隔着板房,也能听见他的咳嗽声。

  王顺勋,成都人,30多岁,178米,微胖,副经理。大家心目中的老大哥,为人和蔼温厚,爱说爱笑,关心同志,别人稍有不适,他就能看在眼里,说:“噢!今天不舒服啦?休息休息,干革命不能不要本钱啊。”对别人这样,他自己却是个拼命三郎,有病了,也不向人说,不请假,坚持在工地上值班。

  孙勇,成都人,主管党务工作。看见谁的脸色不对,他就会主动上去,问家里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学习读报是公司规定的,可这里书报很少,他就经常组织大家开座谈会、民主生活会、党员生活会,让大家感到过得一点也不单调。

  陈勇,重庆人,30多岁,毕业于成都铁路学校。工作琐碎,性格活泼开朗,很有凝聚力。工作之余,常常组织同志们一起开展活动,减轻工作压力。

  共同的感受是:来到灾区,心里的触动很大,很多小孩没地方上学,家没了,校园没了,一定要建一所好学校,才对得起灾区人民对他们的期望。

带好弟兄们,早日完工了,早日回家

  下午454分,我们刚刚走进中铁二局碧口小学文县二中项目部协作队银登敏的办公室,余震又开始了,首先听见一阵大地的轰鸣,接着桌子、椅子开始不停地摆动,外面有人喊叫起来了,等到我们出去,地震已经结束了,只看见校园里的旗杆还在晃动。

  银登敏是协作队队长,他当队长也有5年了,协作队跟着中铁二局走过了20多年,400名队员来自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时间最长和他一样与公司有20多年的感情了,最短的有3年,都是男的,个别女的是家属或者“厨师”,都是他带来的农民工。2008521日,他们受命到震区汶川,搭建活动板房,6月底就直接开到了碧口。在此之前,他们主要跟着中铁二局修建房屋、桥梁隧道、地铁等。他的姐姐、姐夫、兄弟、弟媳都是协作队队员,都在碧口搞援建。

  来到碧口,看见灾情严重,他们就下定决心,绝不马虎,一定要给灾区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他严把质量关、安全关、文明关。文明关就是工地整齐,材料分行放置,给灾区人民留下好印象;安全关就是不松懈,不出事故。在汶川大灾面前,创建了两年多来没有任何事故发生的新纪录。

  银登敏到碧口镇后,一直没有离开过工地,直到20099月要到成都参加项目经理造价师考试,才顺路回去了几天。他的父母亲都70高龄了,家在一个叫石寨镇的村子,距离泸州有37公里。去年春节,父母亲天天打电话,叫他们回家,说:“一年到头在外面辛苦,春节回来看看,休息一下嘛。”

  他就劝父母不要牵挂:“我走不开,一帮子人都在加班,我要走了,谁领他们施工。早日把房修出来,娃儿们就能早日上课,板房里湿气重,对老师学生们的身体都不好。现在,这里啥子活动都没法开展,没有活动场地……”

  父母亲听了,很支持他的工作,吩咐道:“你在那里安心工作,注意身体,冬天冷了,要多穿点衣裳,要带好自己的兄弟们,早日完成了,早日回家。”

  他们哪里知道,公司有规定,没有特殊情况,不能离开工地,小病就地治疗,大病派专车送大医院治疗。春节期间,回去了100多人,总共只有6天时间,就全部返回了工地。他的儿子,由于长期住板房,潮湿过度,正在熬药罐子呢!

  再过一个月,大部队就可以离开了,而银队长将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感慨地说:“老师、学生、校长、老乡对我们都很好,我们很感谢。现在,他们搬进了新房有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活动场地也有了,看见娃儿们又蹦又跳的,没问题,我们心里很安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