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世英和她的裁缝组

郑世英和她的裁缝组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20世纪50年代,衣服式样大多是黑兰的中式样子,而这个裁缝组,由于郑世英是外地人,手很巧,她领着裁缝组做起了列宁装、中山装等新式服装。这个裁缝组从建立1957年到1961年,前后经营了5年,在当时引领了灵武服装加工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做服装的技工,这些技工后来都成为灵武被服厂的顶梁柱和主要技师。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他们引领灵武服装加工行业的业绩,仍留在灵武很多年逾古稀的人们的记忆中。

郑世英和她的裁缝组

20世纪50年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那时,作为西北非常落后的一隅灵武,人们在各个行业,突破各种旧的模式,办起了铁匠楼,打制一些新型的农具,木工行业,改旱操作,做播种的机具,在灵武城农民薛成有的家中,也办起了一个裁剪组,做裁衣服。

这个裁剪组归县民政局辖管,具体负责人是马天海,裁剪组面向街,分内外二间房子,里面是加工房,外面接活就地裁剪的案子和师傅。

当时的加工裁剪的人们是郑世英、梁凤英、马秀珍、马惠贤,会计是季森。那时做一件上衣收1.2元钱,做一条裤子收7角钱。由于20世纪50年代,衣服式样大多是黑兰的中式样子,而这个裁缝组,由于郑世英是外地人,手很巧,她领着裁缝组做起了列宁装、中山装等新式服装。因此人们在接受这种新式服装后,非常感兴趣,前来做服装的人们很多,生意非常兴旺,每天组里的人起早睡晚,活计不断,人人都是多面手,做衣服,还做大氅、大衣,那时二毛皮的大衣是最时髦的衣服,很多人在这里做了二毛皮大衣。

这个裁缝组从建立1957年到1961年,前后经营了5年,在当时引领了灵武服装加工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做服装的技工,这些技工后来都成为灵武被服厂的顶梁柱和主要技师。

1961年,由于建园艺场、灵武农场等单位,这些工人有的去园艺场,有的去灵武农场等单位工作,裁剪组解散了。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他们引领灵武服装加工行业的业绩,仍留在灵武很多年逾古稀的人们的记忆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