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范军烈属陶月英

模范军烈属陶月英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月英,1910年5月22日生。陶月英的儿子被抓兵后,她非常焦急。困苦的生活,悲惨的遭遇,使陶月英在苦水的浸泡中坚强起来。1952年6月23日,在朝鲜阳东战役中吴旗其光荣牺牲,被志愿军司令部政治处授予烈士称号,安葬在朝鲜万石洞村南高旺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墓地。吴旗其牺牲的消息传到了灵武,县政府领导把烈士证书送到陶月英家。

模范军烈属陶月英

陶月英是灵武市梧桐树乡陶家圈人,由于她出身贫苦以及在抗美援朝中所作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她在灵武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近期我专程去了陶月英生活过的梧桐树乡陶家圈村四队,走访了一些和她相处过的老同志及她的儿子吴天贵,更多更深地了解了陶月英。

陶月英,1910年5月22日生。她的前半生在旧社会度过,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受了很多磨难。8岁时,为了生存和给家中换一点粮食,她给有钱人家去看孩子。每天吃剩饭剩菜,稍不小心,带不好孩子,轻则挨骂,重则挨打。13岁时,她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可怜的母亲承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由于兄弟姊妹多,家庭贫穷,还未成年的陶月英为给家中换一点粮食,14岁时便含着苦涩的泪水,早早出嫁离开了娘家。

陶月英的丈夫叫吴明,也是一个家境不好的农民。成家后,两口子起早贪黑给有钱人家干农活、种庄稼。一年苦到头,仍旧是一贫如洗,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陶月英共生养了12个孩子,解放前出生的10个孩子,由于家中生活贫穷困苦,饿死、病死了2个,无法养活卖掉了3个。1945年,黄河水泛滥,大水淹没了村庄,低洼的农田被水浸漫,根本无法耕种。很多人含泪背井离乡,逃荒要饭。这一年,陶家圈贫苦人家为了生存,卖掉亲生骨肉的家庭就有十几户。陶月英家境贫寒,孩子多,但为了生存,刚生过孩子的她就拖着虚弱的身子给有钱人家的稻田薅草,苦上几天,才挣回来一升米。就在这一年,由于贫困交加,她的两个女儿一个病死,一个饿死。

1948年,陶月英的儿子吴旗其18岁了,为了不被马鸿逵部队抓去当兵,他春天跑到了永宁县望洪给一家地主当长工,熬到冬天才回到了家,但终究还是被抓住当了兵。那时马鸿逵部队抓壮丁的势头特别凶猛,凡是贫苦人家的青壮年,都逃脱不了被抓去当兵的厄运。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马鸿逵部共征了16次兵。宁夏的老百姓称“征兵”为“抓兵”。从有关史料查证,1937年抓兵7645人,1938年抓兵l7630人,1940年抓兵3028人,三年共抓兵28303人,平均每年高达9434人。抓兵时,马鸿逵部保安处、稽查处和保甲长齐出动。贫苦人家中的壮劳力一旦被抓走,田地就无人耕种,再加上苛捐杂税多,家庭生活就十分困难。陶月英的儿子被抓兵后,她非常焦急。几个月后,她打听到儿子所在部队驻扎在吴忠,就冒着雨赶了过去。到部队驻扎的营房后,一问,别人指给了她一间破房子。她进去后,看到潮湿的地上铺着麦草,儿子吴旗其躺在上面,病得非常严重,她焦急万分,寻找药物。第二天,驻军团长和参谋长进了门,说人不行了,是传染病,让拉出去埋掉,陶月英又惊又怕,抱着儿子不放说:“我的儿子还有气,你们不能埋啊。”一些当兵的也向团长求情,才没有活埋掉她的儿子。在陶月英和一些贫苦出身的士兵的护理下,吴旗其的病慢慢好了,他在宁夏快解放时选择一个机会逃离了马鸿逵部队。儿子被抓兵后,老伴吴明又患上了重病,生活实在过不下去,在1948年,陶月英含着眼泪又将8岁的四女儿卖给城里的一户人家。3岁的八女儿和2岁的第十个儿子卖给了在灵武做生意的一户河南籍人家。她那8岁的女儿卖出去一年后就病死了。

困苦的生活,悲惨的遭遇,使陶月英在苦水的浸泡中坚强起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陶月英对毛主席、共产党充满了感激之情。土改中,她的家分到了农具、牲畜和土地,她带头参加了土改运动,工作非常积极,农民选她当农会主任。她看管仓库、看管粮食,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走家串户做工作,群众非常拥护她。1951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战争,陶月英深明大义,为了保家卫国,她带头送自己的儿子吴旗其应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旧社会使吴旗其在马鸿逵部队受尽摧残,差点把命丢在了旧军队里。他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不辜负母亲和灵武人民的期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杀敌。1952年6月23日,在朝鲜阳东战役中吴旗其光荣牺牲,被志愿军司令部政治处授予烈士称号,安葬在朝鲜万石洞村南高旺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墓地。吴旗其牺牲的消息传到了灵武,县政府领导把烈士证书送到陶月英家。陶月英在旧社会受尽了苦难艰辛,她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保卫今天的幸福生活,必须有人要流血,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她把悲痛埋在心里,仍和乡亲们一起参加劳动,带领妇女做军鞋、织袜子、做鞋垫,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

转入合作社后,她被群众推选为陶家圈大队党支部书记。她带领社员在河滩开荒,平整田地,开渠引水,挖沟排涝,扩大耕地面积。这时的陶月英已快50岁了,但她每天第一个到工地,领着社员刨树根,烧野荒,开挖排水沟,饿了就啃口干饼子,喝口生冷水。由于太辛苦,手上打上了很多血泡。一些社员心疼地劝她休息,可她说:“孩子为国捐躯了,命都可以献出去,我累一点算啥?想想旧社会,我给有钱人家干活,受尽了气,遭了多少罪,我的骨肉病死、饿死、卖掉。现在解放了,给咱们自己开田挖渠,再苦再累,我的心里是甜的。”在她的带动下,她所在大队的开荒面积每天都在全公社数第一。白天开荒,晚上她也闲不住,动员社员和妇女上夜校学文化。为保护集体财产,她每天和民兵杨柱等人巡查队里的仓库、牲口棚,风雨无阻。为了教育下一代,县上组织了工作组,请她到学校、工厂去作报告,她每请必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她的足迹遍布灵武山川

鉴于她的突出表现,1954年3月,她当选为灵武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宁夏省人代会代表;1956年9月,又当选为第二届县人代会代表和吴忠自治州人代会代表;1958年9月,当选为第三届县人代会代表和自治区人代会代表;1960年12月,当选为灵武县第四届人代会代表;1963年11月,当选为第五届灵武县人代会代表,并当选为县委委员,同时被推荐为出席自治区第二届人代会代表;1965年12月,当选为灵武县第六届人代会代表。

除此之外,在1956年4月第二届县党代会、1958年4月第三届县党代会、1960年5月第四届县党代会、1963年12月第五届县党代会及1970年1月第六届县党代会,陶月英都光荣地被选为党代会代表,出席了党代会。1953年,她被宁夏省政府授予“模范烈属”称号。1956年,她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军烈属代表大会,在怀仁堂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她作为宁夏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党和人民给陶月英的荣誉很高,使她更加勤奋、无私、忘我地工作着。她仔细调研梧桐树的水利情况,走访了很多农民,向县上、乡上提出开挖梧干渠的建议。县委、政府非常重视梧桐树公社及人民代表的建议,曾多次组织人力开沟修渠,兴修水利,使梧桐树公社成为灵武县的主要产粮区。在开挖干渠的工地上,年过半百的陶月英手持铁锹,带头劳动。至今很多老年人谈起这件事来,还翘起大拇指称赞她是大集体时代的领头雁。陶月英不忘旧社会的苦难,用实际行动报答共产党的恩情。她忘我工作,公而忘私,一心扑在集体上,给群众和她的子女树立了好榜样。她的事迹传遍了灵武,她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表彰及群众的尊重。20世纪60年代初,灵武县委宣传部推出了一本书——《三滩今昔》,其中一篇题为《十二个孩子,两种命运》的文章,就记述了陶月英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和解放后为集体作出的贡献。县文化馆还绘制了一本《红色女战士》的连环画,灵武一中排练了话剧《红色女战士》并多次演出,县广播站连续播放陶月英的事迹。陶月英的名字传遍了灵武城乡。

20世纪70年代,陶月英已是60岁的老人了,乡上为了照顾她,让她到乡办的米面加工厂当厂长。她爱厂如家,尽心尽力。群众来碾米、磨面,她给帮忙;加工费日清月结,一分不少地交给集体。她要求加工员爱护公家的机器,每星期必须将机器进行保养。她闲时将墙角处的糠麸扫起来,集中起来卖掉后的钱也交给乡上,从不沾公家一分钱的便宜。油坊中的油她从来没有给家里拿过。有一年春节,女儿到油坊买了几斤油,当给保管员付钱时,保管员出于照顾的心理,让她把油先拿回去而没有收钱。晚上陶月英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自己的女儿。第二天早晨,她就将油钱交给了保管员,并先作了自我批评,又批评了保管员。后来她又召集加工厂的7名员工开会,制定了规章制度,不许任何人揩公家的油,占公家的便宜。多少年过去了,当年和她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每当谈起陶月英过去的事时,仍流露出钦佩和尊重之情,说陶月英不愧是50年代的老党员,是一心为公的典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模范。

1974年,陶月英64岁了,由于体弱多病,在孩子们的劝说下,她才向乡里请示,辞去了米面加工厂厂长的职务,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家颐养天年。县委、县政府、梧桐树公社没有忘记这位为党和人民作出过贡献、常年工作在农村生产一线的老党员、女干部,经常去看望、慰问她。

1990年2月13日清晨8时,陶月英闭上了双眼,离开了她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梧桐树乡,终年81岁。她去世后,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为她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对她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陶月英去世17年了,她的音容笑貌,她辛勤的身影永远留在灵武的干部群众心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