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武城里的水塘洼坑

灵武城里的水塘洼坑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灵武城里现在地势平坦,市区内无坑无塘,但在20世纪70年代前却不是这样,3米、4米深的大洼坑到处可见,还有很多湖塘,长着水草、芦苇,水鸟啾啾,鱼跃鸟飞,有的湖泊面积大到30多亩。解放后,灵武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人口不断增长,许多湖泊、洼坑全部被填平了。这个坑边过去住着灵武城里的杨姓、顾姓等人家。灵武城的东南拐角和东北拐角都有一个湖塘。

灵武城里的水塘洼坑

灵武城里现在地势平坦,市区内无坑无塘,但在20世纪70年代前却不是这样,3米、4米深的大洼坑到处可见,还有很多湖塘,长着水草、芦苇,水鸟啾啾,鱼跃鸟飞,有的湖泊面积大到30多亩。

不少年逾古稀的老人都说,灵武在清代的时候,城里城外有五湖十八坑,人们早晨出门的时候,闻着的空气都是湿漉漉的。那时人们不会吃鱼,湖里的水鸟和鱼很多,有些甲鱼长得跟小锅盖一样。城里的人也很少,人们在湖岸和洼坑的高地上建房。即便这样,空地仍然非常多。可以这样说,解放前的灵武城湖多、坑多、房子少、人少。

解放后,灵武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人口不断增长,许多湖泊、洼坑全部被填平了。但当年洼地坑溏的面貌和地形仍遗留在现在50岁以上的人们的记忆中。

解放前,灵武谢家井巷东头的草纸坑,是县城内最大的湖坑,面积有20多亩,东至东城墙根,北至东大街,南至县医院,西至县城小学。北岸的地势较高,居住着周成仁、王学义等人家。这片湖的南岸有一家做草纸的作坊,他们经常把做麻纸的原料草秸、树皮在湖边的浅水里浸泡,时间久了,人们就给这片湖起了名字叫“草纸坑”。

“草纸坑”湖面很大,水也很深,最深处达3米多,湖的周围长满了茂密的芦苇。湖紧靠小东门的水渠,每逢雨季,湖水涨了就可以排放出去;旱季水干涸了,水渠又可以补充湖水。因此,湖水面积始终很大,野鸟、鱼随时可见,是灵武人休闲玩耍的好去处。

20世纪60年代末,县上决定开发农贸市场,就将这片湖水填埋。填湖前许多百姓把轮胎充上气,上面铺上门板,就在湖里捕鱼。有的草鱼、鲤鱼被捕上来后,重达十多斤。填湖工程量很大,用了很长时间,才将湖坑填得平平展展,变成了市场。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市场又被搬迁,工商局、教育局、房产公司等部门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家属房。湖没有了,但是很多人还把这块地方习惯性地叫做“草纸坑”“老市场”。

在这片湖的东边,还有两个大的洼坑,一个是现在市第一小学的操场。这个洼坑有两米多深,面积有几亩大,后被逐渐填平,建上了砖房,成了县城小学的教室,西边稍洼的地方成了操场。向东40米的地方,是另一个大坑。面积有3亩多大,这个坑也很深,也被人们填了起来,建了民居,后来又被中医院征用,建成了医院。这个坑边过去住着灵武城里的杨姓、顾姓等人家。

今市科委大楼前面的一块地方,解放后曾被当作县政府的招待所,后改成电机厂、二毛厂,现在被建成了城市住宅小区。在20世纪70年代前,这里也有一个大坑,有4米多深,面积有6亩多。这个坑四周全是民居,洼坑里长年积着一些浊水,颜色发黄。那时电机厂及旁边的修理站整天往坑里倒车床旋下来的铁渣子,周边的居民也往坑里倒垃圾,成了天然的垃圾坑。70年代,电机厂又改成了二毛厂,因扩建厂房,这个坑又被填平盖了车间。从这个坑往东看去,在现在路苑小区的东侧,又是一个大的洼坑,有2米多深,面积也有3亩多,坑的北边有一口大井,沿街住着一些人家。

过去在柳树巷中段也有一个l亩多的大坑,坑深4米左右,但无水,坑被农民用木杆、铁丝围住,里面种着白菜、韭菜等蔬菜。很多路人走过,视线总被这块坑里种的蔬菜吸引。这块坑田很有特色,周围住着蒋、徐、孟姓几家居民。

灵武城南街的洼坑和水溏也不少,在现在土产公司的东边,就有一个长而窄的大坑,面积也很大。坑周围的人家不多,解放前,这里很荒凉,坑边长满了野蒿、白刺,坑边是三官庙。这片深洼地在20世纪70年代被一些缺房的居民填埋,建起了房子。

今灵州广场的西南角在解放前是私人的住宅、军粮局和鲁班庙的所在地。解放后,这里曾是戒烟所,鲁班庙也改建成了木器社。20世纪80年代初又改成了家具厂。在20世纪70年代前,木器社南面有一个占地7亩多、3米多深的大洼坑,坑里有很深的积水,水里长着芦苇之类的水草。这片湖水就在木器社的院子内,工人们每天往坑里倾倒生产垃圾、铁渣、木渣等,建房时也将建筑垃圾倒进湖内。70年代末,木器社扩大生产规模,填了这片水塘,建成了铸铁车间,这片洼坑此后就消失了。

过去在城里还有一片近15亩大的湖塘,即现在的民政局办公大楼所在地,人们叫它小南湖,水很深,湖边长着芦苇。20世纪60年代时,商业局在湖边的高台子上建起了养猪场和屠宰场,一些居民也在湖边建起了住宅。在60年代末,这一片湖泊被彻底填平,建起了县城第二小学,民政局建了收容所,房产公司也建了不少居民房。

县城的西街也有几个水塘。在今汽车运输八公司和物资局的中间有8亩大的一片水塘,里面长着水草,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填埋。

原灵武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在县城的西北角,这里在20世纪40年代住宅很少,灵武驻军曾在这里修建了西操场,紧靠西北城墙拐角处有近20多亩的大洼坑,深达3米,坑底高低不平,是城内居民拉垫猪圈和茅厕取土的场所。50年代中期,公安局利用了几年时间,组织劳教的犯人平整洼坑变成田地,栽种了树木,围成果园,后移交给县机关农场。90年代,这片地被房产开发公司征用,建成了现在的西苑小区。

城内高庙的两侧各有一个水塘,面积都在3亩之上,水有1米多深,塘周围长着芦苇,塘边住着赵姓等人家。20世纪70年代,两个湖也被填了,建起了五金公司家属院。

现今的佳乐苑住宅小区,在20世纪40年代前是火神庙的旧址。解放后,建起了幼儿园,这块地方有三处洼坑。佳乐苑的西南拐角过去有一个3亩多的大坑,坑是无水的,底部到处是残破的青砖、碎瓦片。在佳乐苑大门处是一个4亩大的洼坑,坑有2米深,坑边坐落着鞋匠李存信等人的住宅。农民杨生明把这片洼地用木杆和铁丝围住,里面种着蔬菜,有几年还种着麦子。那时有一条渠从北门流了进来,坑里还能淌上水。70年代末,这个洼坑被填平了,建起了林业局、农业局办公楼,2003年又被银川市第三建筑公司征用,建成了佳乐苑住宅小区。在佳乐苑正中的位置上还有一个大洼坑,也有3亩多大、2米多深,是个干坑,坑北边住着杨皮匠等人家,西边住着小炉匠李背锅子等人家。

灵武城的东南拐角和东北拐角都有一个湖塘。东北角苇塘地处偏僻,有6亩大,水非常深,岸边长着半人高的白刺和灌木,自清代起就很荒凉。1911年,灵州暴发抗清起义,后被清军镇压,在后街杀了不少人,这片苇塘更是人烟稀少了,平时白天人也不去那里,距湖边几十米的地方也不住人家。1962年的春天,湖塘冰水化开后,浮出了一具尸体,尸体用麻绳捆着,是被人杀害的。公安局去了很多警察,围观的人也很多。此后,这里更加阴森,人们更不多去了,一时水塘边非常寂静,很是荒芜。20世纪60年代末,这片湖被城里的生产队填了,土地被分配给社员建了住宅。

现在的梅花苑是原来城东南的位置,这里也有一片芦苇塘,水不深,面积有6亩多大,而且周边也是洼地,长满了青草、芦苇。城里养牛和养羊的人家,常在这里割草。坑的西边有文庙、灵文书院等庙宇建筑。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被逐年填埋,后来又拆了文庙等建筑,这里逐年盖起了民居。

高庙旁有两个湖塘,而高庙的土墩台用土12900立方米。很多年逾古稀的人都说,在1941年5月,当地驻军暂九师为支持地方建庙,士兵们用背斗就近挖土垫庙台子,从而形成了坑塘。从这个事例来看,县城内的很多湖坑的形成大概与修筑城墙与高庙取土有关。如佳乐苑的西南角,解放前是火神庙所在地。老年人在回忆中都说,火神庙的地基高,围墙有几米厚,而火神庙旁边也有几个大坑,这些坑的周围都有高大的建筑物。

在20世纪40年代前,没有专门的机械运输工具,即便有很少量的架子车、畜力车,也是用来搞货物运输,费用昂贵,拉土用车这种费用人们也出不起。那时灵武城人口少,空地很多,人们就近取土这种可能性较大。特别是那时建筑物用土量很大,为了防潮和增加建筑物的高度,人们采用的大多是加高地基的方式,取土挖坑也就成为必然了。20世纪70年代前,城内也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湖坑存在,可以大量往湖中排水。湖塘的存在,还可改善小气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