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事求是”的治学宗旨

“实事求是”的治学宗旨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研究乾嘉学术的人们往往把“实事求是”视为乾嘉学者的治学特征和考据方法,未能深入揭示其文化内涵。从清代江南学者对“实事求是”的阐释中,可以发现这个观念并非个别人所特有,而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普遍共识。这充分表明“实事求是”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乾嘉时期江南学者的头脑里,成为他们研治经史之学的治学宗旨。清代江南文化中“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就是要审视前人的学术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

长期以来,研究乾嘉学术的人们往往把“实事求是”视为乾嘉学者的治学特征和考据方法,未能深入揭示其文化内涵。从清代江南学者对“实事求是”的阐释中,可以发现这个观念并非个别人所特有,而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普遍共识。这充分表明“实事求是”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乾嘉时期江南学者的头脑里,成为他们研治经史之学的治学宗旨。

乾嘉时期江南学者不仅把“实事求是”口号作为考据手段,而且用来作为其治学实践的指导原则。开乾嘉江南文化风气之先的戴震,首先阐明“实事求是”治学原则的必要性。他说:“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凭胸臆,则人人凿空得之,奚有于经学之云乎哉!惟空凭胸臆之卒无当于贤人、圣人之理义,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也,然后求之故训。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贤人、圣人之理义非它,存乎典章制度者是也。”(《戴东原集》卷十一《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凌廷堪认为:“昔河间献王实事求是。夫实事在前,吾所谓是者,人不能强辞而非之,吾所谓非者,人不能强辞而是之也,如六书九数及典章制度之学是也。虚理在前,吾所谓是者,人即可别持一说以为非,吾所谓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说以为是也,如理义之学是也。”(《校礼堂文集》卷三十五《戴东原先生事略状》)钱大昕指出:“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卢氏群书拾补序》)把这一标准视为治学的最高原则。王鸣盛治史目的在于“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实事求是,庶几启导后人”(《十七史商榷·序》),强调研治经史之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赵翼评价朱熹《四书集注》说:“《四书》经朱子作注之后,固已至当不易;然后人又有别出见解,稍与朱注异而其理亦优者,固不妨两存之,要惟其是而已!”(《陔余丛考》卷四《四书别解数条》)这样做既不会掩盖前人创始之功,又可以看到后人新解之长,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治学意识。

乾嘉时期的江南学者不仅按照这个原则研治古代经史,而且用以评骘古今学者的学术成就。章学诚高度评价宋代朱熹、黄榦、蔡沈、真德秀、魏了翁、黄震、王应麟,元代金履祥、许谦,明代宋濂、王祎,清代顾炎武、阎若璩诸人治学“服古通经,学求其是”(《文史通义·朱陆》)。钱大昕不但指出宋人沈括、吴曾、洪迈、程大昌、孙奕、王应麟诸人“穿穴经史,实事求是”(《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严久能娱亲雅言序》);而且称赞同时之人戴震治学“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九《戴先生震传》),钱大昭治学“孜孜好古,实事求是”(《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四《三国志辨疑序》),汪辉祖考史“自摅新得,实事求是,不欲驰骋笔墨,蹈前人轻薄褊躁之弊”(《元史本证·序》)。梁玉绳评价钱大昕《汉书考异》“皆实事求是,出自心得,过宋三刘《刊误》远甚”(《清白士集》卷二十八《答钱詹事论汉侯国封户书》)。洪亮吉赞誉邵晋涵“于学无所不窥,而尤能推求本原,实事求是”(《卷施阁文甲集》卷九《邵学士家传》)。这类评价在乾嘉时期学者著作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清代江南文化中“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就是要审视前人的学术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卢文弨指出:“汉人去古未远,其所见多古字,其习读多古音,故其所训诂,要于本旨为近,虽有失焉者,寡矣。唐之为释文、为正义者,其与古训亦即不能尽通,而犹间引其说,不尽废也。至有宋诸儒出,始以其所得乎天之理,微会冥契,独辟窔奥,不循旧解,其精者固不可易,然名物、象数、声音、文字之学,多略焉。”(《抱经堂文集》卷二《九经古义序》)王鸣盛治经迷信汉人,治史则没有禁忌。他说:“治经断不敢驳经,而史则虽子长、孟坚,苟有所失,无妨箴而贬之……经文艰奥难通,若于古传注凭己意择取融贯,犹未免于僭越;但当墨守汉人家法,定从一师而不敢它徙。至于史则于正文有失,尚加箴贬,何论裴骃、颜师古一辈乎!”(《十七史商榷·序》)钱大昕评价史书记事是否得实,指出:“史者,纪实之书也。当时称之,吾从而夺之,非实也;当时无之,吾强而名之,亦非实也。”(《潜研堂文集》卷二《春秋论二》)史家记载历史如果“当时称之,吾从而夺之”,就必然造成历史记载的遗漏或史书记事的失真;倘若“当时无之,吾强而名之”,就必然导致伪造历史。上述两种“非实”情况,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大量存在,需要进行考异、纠谬、辨伪、祛疑。对于前一种情况,史家的任务在于考证史书记载的内容是否和真实史事相符,重在纠谬刊误。对于后一种情况,史家的任务在于考证史书记载的内容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重在疑古考信。两者虽然考史旨趣有所不同,但其共同之处则是通过考证史书记载与客观历史是否相互吻合,审查史书记载的内容是不是“实事”,最终达到“求是”境界。上述情况表明,乾嘉时期江南学者的“实事求是”概念,并不只是治学特征或考据方法,更主要的是规范其治学实践的学术宗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