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真意切的抒情长诗

言真意切的抒情长诗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抒情长诗最发达的一个民族,《阿惹妞》《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哭嫁歌》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阿惹妞》和《我的幺表妹》是同一首抒情长诗的两种版本,广泛流传于金沙江南北两岸的彝族居住区。《妈妈的女儿》和《哭嫁歌》形如姊妹篇,是广泛流传于彝族民间妇女群体中的两首悲怨的抒情长诗,是奴隶制父权社会体制下彝族妇女的一首古老哀歌。

三、言真意切的抒情长诗

彝族民间抒情诗源远流长。有关学者认为:彝族民间抒情长诗的萌芽,可上溯至商周时期,先秦两汉时期形成,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成熟,宋元明清时期繁荣。

彝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抒情长诗最发达的一个民族,《阿惹妞》《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哭嫁歌》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阿惹妞》和《我的幺表妹》是同一首抒情长诗的两种版本,广泛流传于金沙江南北两岸的彝族居住区。长诗以表哥对表妹的痛苦思念作为抒情主线,使用反复比拟的艺术手法,以“表哥”的口吻,用“阿惹妞”歌体抒唱,抒发了一对相爱甚深的表兄妹,因受父母包办和买卖的婚姻阻挠,被拆散以后的相思之情和相念之苦。长诗以哀怨凄苦的语调深刻揭露和痛斥了奴隶制社会买卖婚姻制度下彝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妈妈的女儿》和《哭嫁歌》形如姊妹篇,是广泛流传于彝族民间妇女群体中的两首悲怨的抒情长诗,是奴隶制父权社会体制下彝族妇女的一首古老哀歌。《妈妈的女儿》大都在临嫁前的女性中传唱,《哭嫁歌》则是伴随着婚礼仪式哭唱的一种婚俗歌。两首抒情长诗的内容基本一致,均以哀怨愤恨的语调、催人泪下的情感,抒发和诉说待嫁女对家乡和亲友的眷念之情、对自身不幸婚姻的无奈心思等。《妈妈的女儿》和《哭嫁歌》是一代代的彝族妇女用眼泪谱写出来的、饱含丰富思想内容和彝族女性心理特征的长篇悲歌、怒歌、哀歌,也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动人心弦的抒情长诗。

彝族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民间丰富的文学艺术题材,在新的时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文艺创作空间,各类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影视剧《阿诗玛》的诞生及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的出版发行即是其中的上乘经典之作。

1964年,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杨丽坤主演的电影《阿诗玛》在全国播映。在这部由彝族演员主演的彝族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杨丽坤塑造的坚贞、美丽、善良的人物艺术形象与云南秀美的山川湖泊、苍茫大地融为一体,以美的化身、爱的化身很好地宣传了远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和云南的民族。从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今日,因该影视剧的宣传作用,“杨丽坤—阿诗玛—彝族—云南”的认识思维模式感召和教育了数代后来之人。

由《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和《呼啸的山风》组成的《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是被誉为“彝族当代文学的奠基人”的彝族作家李乔的代表作。在反映少数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画卷的这部巨著中,李乔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了当代文学的题材内容,开辟了彝族文学发展史的一个新纪元。他的《欢笑的金沙江》成为彝族有史以来第一部长篇小说。无论是杨丽坤与影视剧《阿诗玛》,还是李乔与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彝族人才与彝族题材的完美结合与成功实践,为西南边疆民族文学与民族艺术的建设开发作出了典范,引领我们前进的思维和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