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雄母亲戎冠秀

英雄母亲戎冠秀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月11日,韩增丰率二连、三连驻行唐县宋营。戎冠秀出生于平山县胡塔沟村的一个自然庄杨树壕村。无奈之下,母亲只得把年仅九岁的戎冠秀,卖给了沙坪村的李家做童养媳。1928年,戎冠秀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地主收回了戎冠秀一家耕种了近十年的土地,他们再度陷入困境。1944年2月10日至14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在河北省阜平县北崖村召开。戎冠秀有幸参加了这次群英会,并在12日的大会上发言







抗日英雄,如何突破重围壮烈殉国?子弟兵母亲,怎样拥军爱民抗日救国?电影《槐树庄》,荧屏后有着怎样的逸闻趣事?


在平山县,没有一个村庄没有斗争故事,没有一块土地没有染过烈士的鲜血,可谓是无处不丰碑。在平山县西北部的下盘松村,抗日战争期间,这里牺牲了一位时任平山县军职最高的英雄,而这里更因一位“母亲”而享誉全国。

下盘松村位于平山西北角,隶属于上观音堂乡。全村耕地面积三百余亩,共有一百零二户,三百四十一人。主要收入以农业、林业为主。

据《平山县志》记载,下盘松村在明初时就建村了,最初有宋、韩两姓人家在此定居,但是关于村名的来历并没有记载。

该村立有湾子村抗日纪念碑,这个纪念碑上记录了三位烈士,然而只有一行字,写的是“抗日英雄,韩增丰烈士,晋级上校(师级)战斗英雄”。那么这个韩增丰是谁?为什么授予他的名号与别人不同呢?


战术高明的韩老爷


韩增丰,字光宇,1916年出生于平山县观音堂乡下盘松湾子村。1934年,韩增丰考入太原军官学校,初学无线电,后改学炮兵,期满后,在阎锡山部队任少尉排长。1937年10月,日军突破山西防线——茹越口。战斗中,他看到八路军抗战英勇,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于是他毅然加入了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队长、支队长、区队长等职,与敌血战三百余次。

1941年秋,日寇的指挥官给韩增丰送来一封请帖,邀约他去饭馆谈判,实为诱降。韩增丰言辞痛斥,留下一句“是英雄,战场上见!”便挺身走出了饭馆。

敌人诱降失败,就用重兵围歼。韩增丰早有预料,并安排部署,经过一天的激战,毙敌三百余人,俘获七十多人,缴获骡马一百匹,轻重机枪八挺,步枪百余支。事后,日寇司令写信给韩增丰,称他是“中国人的英雄”“战术高明的韩老爷”。

1943年8月,为了配合反扫荡,韩增丰奉命率八区队携电台到行唐、灵寿一带进行敌后活动。10月11日,韩增丰率二连、三连驻行唐县宋营。次日,日寇于拂晓前将宋营包围,随即分三路进攻。韩增丰指挥部队猛打猛冲,使大部队突围成功,而自己却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二十八岁。

韩增丰牺牲后,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追认他为战斗英雄,并将遗体迁葬到华北烈士陵园。


“子弟兵母亲”戎冠秀


在下盘松村,还有一位英雄享誉全国。她就是被誉为“子弟兵母亲”的戎冠秀。

戎冠秀出生于平山县胡塔沟村的一个自然庄杨树壕村。从小家境贫寒,父母为了养活一家人,不得不起早贪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七岁的她就知道应该为家里分担家事了。重活干不了,戎冠秀就帮着拾柴、拉风匣、断水,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捺鞋底。有一次,实在是太困,结果被灯油烧了头发,针扎了指头。

⊙ 韩增丰

⊙ 戎冠秀

九岁那年,父亲在山里砍柴时,由于饥寒交加,晕了过去,跌落山谷。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无法干活。顶梁柱倒下了,这一张张吃饭的嘴由谁去养呢?无奈之下,母亲只得把年仅九岁的戎冠秀,卖给了沙坪村的李家做童养媳。

虽然不舍,但是戎冠秀还是含泪告别了爹娘,告别了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的弟妹,来到了李家。虽然经常挨婆婆的训斥,每天都要承担家务,但是,令她欣慰的是大自己两岁的丈夫李有是个勤劳、忠厚之人。日子虽然过的清贫,倒也可以维持。1928年,戎冠秀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这年春天,当时女儿还没有出生,挺着大肚子的戎冠秀,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震惊了。

一天,一个壮汉找上门来,宣布要收她家的房子。原来,公爹常年在外赌博,加上抽大烟,债台高筑,把家里的房院和田产都抵了赌债。眼看,女儿就要出生,这又没了住处,李有愁眉不展,忧心如焚,这可如何是好呢?戎冠秀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心里也有了主意。

正是因为戎冠秀经历过的贫苦的生活,使得她更加渴求新生活的到来。1928年秋末,戎冠秀在下盘松村找到了一份长工的工作,于是他们举家就来到了这里。戎冠秀每日除了给东家干活,还要照顾一家老小,日子过得十分辛苦。年复一年,岁月轮转,深长的皱纹爬满了戎冠秀的鬓额,一双女人的手也在无情的岁月里磨的骨节突出、粗大有力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天津、石家庄相继沦陷,位于太行山东麓腹地的下盘松村,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地主收回了戎冠秀一家耕种了近十年的土地,他们再度陷入困境。面对当时的形势,戎冠秀决定,不能就此下去,要想拯救小家,必须先拯救国家。于是,她决定踏上革命道路。

不久,戎冠秀就加入了村里成立的妇救会,并在大家一致的推荐下担任了会长。她倡导妇女“走出家门去,放足剪辫子”,组织妇女做军鞋,搞生产,支援前线,坚壁清野,救护伤员。为在平山县境内流动战斗的八路军部队,多次解决困难。

在戎冠秀的影响和带动下,下盘松村一带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竞相上战场”的动人场面,也掀起了全体人民向戎冠秀学习,广泛开展拥军活动的热潮。

1943年秋,日寇调集了七万大军,向晋察冀边区发动了惨绝人寰的“蓖梳大扫荡”。

一天拂晓,戎冠秀指挥本村群众转移出村,人们钻进大坟沟主沟的山洞里,她嘱咐乡亲们隐蔽好,自己便朝对面山坡走去。忽然,她看见通向南华门的盘山小道上,影影绰绰走着一个人,再仔细一看,那人穿着灰军装,佩戴八路军臂章,“啊!是自己人。”她急步迎上去,一把拽住他,亲切地说:“同志,快跟我来吧!”这位八路军同志,左胳膊负伤,还在发疟疾,浑身打着哆嗦,他住在后方医院,因敌人“扫荡”,和医院失去联系,一个人走在山里。因伤员病重,山路难行,战事又紧,所以戎冠秀便把伤员的右胳膊搭在自己的肩上,用膀子使劲扛着伤员的身子,蹒蹒跚跚地往半山腰攀去。好不容易来到半山腰这座大石崖的洞口下边,戎冠秀抹一把额上的汗珠,气喘吁吁地说:“同志,你先到洞里躲躲吧。”伤员抬头一看,只见半山腰直愣愣的陡壁上横挂着足有一间房子大的卧牛石,卧牛石下边有个扁洞。戎冠秀用肩膀头托着伤员攀到洞口下边,石崖陡立、溜滑,像一面石墙,脚没处登,手无处攀。这时,附近山头上,“噼里啪啦”响起了枪声,紧急时刻,戎冠秀赶紧猫腰蹲下身来,拍拍肩头,说:“来,蹬着这上!”伤员犹豫地看着戎冠秀,牙一咬,腿一抬,蹬上她的双肩。她用尽全身力气,猛地站起来,把伤员托起来了。见伤员安全钻进洞里,戎冠秀嘱咐了一句:“你在洞里好好休息,无论外面发生什么情况,你都别动弹,我负责掩护你。”说完,她转身下了坡,又到对面山梁监视敌人,甚至都忘记了问这位伤员叫什么。

1944年2月10日至14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在河北省阜平县北崖村召开。戎冠秀有幸参加了这次群英会,并在12日的大会上发言。她讲了自己掩护伤员钻山洞、护理伤员等拥军优属的事迹。她说话如长流细水,边说边模仿。戎冠秀发言结束后,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官兵都向戎妈妈敬礼致谢。而此时,那位曾经被戎冠秀托起到山洞的同志就坐在下面,此刻他才知道,原来当初反“扫荡”中在下盘松村用双肩把自己藏进山洞的老大娘,就是戎冠秀。这位同志,正是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的邓世军。邓世军急步走到她面前,双手紧紧握住她的手说:“戎妈妈,谢谢您……”这次重逢他俩才互相知道了姓名,才算真正认识。

⊙ 救护伤员

⊙ 掩护伤员

⊙ 戎冠秀(右)与邓世军(左)

⊙ 戎冠秀(中)与胡可(右)、胡朋(左)夫妇

戎冠秀救助伤员的事,太多太多。多少伤员在转危为安时都情不自禁地向她行跪拜大礼,多少负伤的战士苏醒后对她喊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

1944年,戎冠秀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经八十岁高龄的戎妈妈,依然怀揣着对祖国、人民、部队战士的深情,多次向边防部队送锦旗、致慰问信,表现出一个“子弟兵母亲”的高尚情怀。

下盘松村有棵老槐树,可谓是本村的“一宝”,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了,直径约一米,需要四个人手拉手,才能把它抱住。1962年,由剧作家胡可编剧,著名演员胡朋主演的一部土改题材的电影在全国热映,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由这棵槐树而来,叫作《槐树庄》。这部电影主人公郭大娘的原型就是戎冠秀。

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逝于石家庄,享年九十三岁。遗体告别那一天,国家党政军领导人敬献了花圈,聂荣臻发来了唁电,河北省会党政军领导及各界代表八百多人前往悼念这位爱战士、爱集体、爱国家的“子弟兵母亲”。

戎冠秀作为爱国拥军和大生产的光辉旗帜,其事迹曾激励着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而英勇奋战。2009年,戎冠秀当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勤劳古朴的下盘松人,传承了戎冠秀的精神,继往开来,建设生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下盘松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正是:

英雄村庄下盘松,抗日救国出英雄。

子弟兵的好母亲,伟大女性留英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