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研究及其视野

相关研究及其视野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艺术在农村社区是公共文化的体现,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是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从视觉文化和公共艺术两个方面论述。因此,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与社会密切相关,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视觉文化的到来使得公共艺术的意义超出了作品本身,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相关研究也表明,南张楼村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建设改变的不仅是环境,还有“人”,由此可以看出公共艺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

公共艺术在农村社区是公共文化的体现,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是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从视觉文化和公共艺术两个方面论述。公共艺术在20世纪初逐渐成为艺术家及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杜尚的“泉”引发艺术与生活之间对话的话题,同时,20年代美国出台支持公共艺术的相关条例,因此,艺术家大量投入公共艺术的相关活动中。百分比计划更是促进了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像玛雅·樱·林的越战纪念碑成为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而且在农村社区,凡是与公共建筑相关的,都受到百分比计划的支持,公共建筑的造型、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公共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环境的要素构成之一。由于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对公共艺术的研究也由此出现转向,更加关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论述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在当代发展的社会学转向,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赫伯特·里德的《艺术与社会》、舒里安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拉尔夫·史密斯的《艺术感觉与美育》,除了论述艺术作品本身之外,更重视由社会发展和公众观念促使艺术风格转变的原因。在不莱梅正式提出公共艺术概念以来,由于不同艺术家的参与,公共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大地艺术、包裹艺术、地画艺术等层出不穷。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像文化和视觉艺术的转向使得公共艺术走到更广阔的舞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美术学由此也走向“大美术”的范畴,相关研究也不能以精英或通俗来论述,如卡西尔-苏珊·朗格的图像学,格丽特·迪科维特斯基卡亚的视觉文化等,文化转向后的视觉研究把艺术研究推向视觉和符号化的意识形态。因此,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与社会密切相关,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视觉文化的到来使得公共艺术的意义超出了作品本身,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坚持城市与农村同等发展,农村社区的公共艺术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增加进了居民对居住空间的历史感和场所感。对此,慕尼黑地区通过出版一系列著作来不断改进,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不断加强公共艺术薄弱地区的发展。对于农村社区的公共艺术,不同国家的实践目的都一样,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如英国的建筑师运动,即由建筑师深入社区,他们与居民一起改造居住环境,因为生活在本地区的居民了解当地的生活,只有做出适合居民的艺术才是“艺术即生活”。国外这种针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做法,同样也值得在中国农村社区借鉴。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国外公共艺术的不同主要还是在理念方面。20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对于中国来说还是陌生的,大家热衷于接受国外的当代艺术形式,如超现实主义艺术、行为艺术等,还不能真正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大多被界定在设计的范围。而进入90年代以来,公共艺术逐渐被专家、学者、大众所认可,相关研究也大量出现,如孙振华的《公共艺术时代》、翁剑青的《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社会公众互动的艺术及文化阐释》《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易英的《公共艺术与公共性》等,他们从公共艺术的根本问题出发,解释公共艺术存在的原因与发展,对公共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虽然他们大多以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但是同时也提到关于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而潘耀昌教授的《公共艺术与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了公共艺术与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公共艺术的发展与为什么关注农村社区的问题,从更高的视角认识公共艺术在农村社区的作用,并提出鲜明的观点,为厘清公共艺术与农村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思路。同时郑岩教授的《庵上坊》针对安丘农村一个牌坊的研究,也是对传统社区公共艺术研究的个案,他通过访谈等社会学方法,对牌坊进行细致的研究。公共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利用质的方法对公共艺术进行研究也是深入研究的方法之一。公共艺术作为美术学研究的一个领域,90年代以来的“大美术”观念更是对此提供广阔的视野,如张道一的《我说“大美术”》等认为凡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看作美术学研究的范围,虽然范围过大,不能对美术学本身进行充分的界定,但是当代视觉文化的介入使得美术的研究不只是局限在国画、油画的范畴,公共艺术正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进入公众的生活之中。高等院校对公共艺术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体系,如上海大学的公共艺术体系是美院的特色,主办了《公共艺术》杂志,关注范围是全方面的。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也使得公共艺术逐渐进入社区之中,城乡概念区别的公共艺术逐渐淡化,尤其在中德合作的南张楼村,公共艺术更是在公众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国际研讨会文献《德中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见证山东和巴伐利亚》、袁祥生的《一个农民的德国情缘——青州南张楼土地整理农村发展项目纪实》记录了项目合作发展的整个过程。相关研究也表明,南张楼村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建设改变的不仅是环境,还有“人”,由此可以看出公共艺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建设理论与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地方性的探索上,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农村社区建设方案,在公共艺术的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建设理论与方法,对公共艺术的规划、与艺术家的合作等方面刚刚起步。公共艺术的理论构建与农村社区建设应成为改善农村环境、村民精神生活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不仅仅只是阳春白雪般的艺术。以上不同的理论与实践都相对关注农村社区公共艺术和公众生活的关系,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在于农村社区公共艺术形态非常复杂,是动态发展的,它包含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因此作为专题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而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中,在农村社区主要是遗产保护方面,对特色鲜明的农村社区有较多研究,关于如何进行村庄革新、如何和公共艺术相结合的论述与实践都相对较少。原因在于目前处于变革相对较快的时期,相关理论需要一定的实践来验证。因而本书试图通过个案的研究,说明如何在农村社区进行公共艺术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