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伏虎之“虢”

伏虎之“虢”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虢”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文字。蔡运章先生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虢”字的三种主要写法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虢字的本义当为双手奋力搏虎的会意兼形声字。西方(周朝)持棒打虎的“虢”会把虎打伤打死。而东方(殷朝)双手放在虎头上的“虢”,最终是要活捉老虎。这才是“虢”字的初文。如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的四十三年逨鼎铭文中有“朱虢鞃靳”。“朱虢鞃靳”当是用朱红色皮革蒙包的车轼。

(一)伏虎之“虢”

“虢”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文字。在殷墟甲骨一期卜辞中就有发现,是古文字学家较早释读的甲骨文字之一。殷周青铜铭文中则发现更多,说明“虢”字在当时是一个很普遍很通俗的字。

关于“虢”字的含义,有几种颇有代表性的解释:

汉许慎解释为:

虢,虎所攫画明文也。从虎、寽(lǚ)声。

解释为老虎攫物留下的印痕。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五引丁山说:

当是两手搏虎之形,虢之初文也。

林义光释“虢”为“鞹”之古文,虢字从虎、寽,象手有所持,以去虎之皮毛。

陈初生先生所撰《金文常用字典》认为:

虢字的左半部象一人手持某种工具,右半部为一虎字,整个字的意思是剥虎皮。

蔡运章先生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虢”字的三种主要写法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虢字的本义当为双手奋力搏(或持械击)虎的会意兼形声字。

还有一种解释更为有趣。

张明申、陈万卿先生说:

把西周金文的“虢”字,同殷墟甲骨文的“虢”字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有本质的不同:甲骨文特点在于两手的位置放在虎头上;西周金文的特点则多为一手持棒在虎的背上。“虢”字的不同造形,反映了殷、周搏虎时间的前后差别和地域的东西差别,显示了殷、周两朝在打虎方法和技巧上是不同的。西方(周朝)持棒打虎的“虢”会把虎打伤打死。而东方(殷朝)双手放在虎头上的“虢”,最终是要活捉老虎。这才是“虢”字的初文。

虎为百兽之王。能够猎虎者绝非等闲之辈。古代人们以敢于猎虎为荣。

《诗经·小雅·小旻》就批评那些不敢徒手去打虎的人,而《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则赞扬了赤手空拳同虎搏斗的郑国勇士。古文献《逸周书·世俘解》中记载了“武王擒虎二十又二”,《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里圃田之路,七萃之士生搏虎而献之。王命为柙,畜之东虞”。

古人捉虎,一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勇猛,更重要的恐怕是以获取虎皮为目的。因为,在周天子赏赐给诸侯或大臣的物品中,以虎皮为之的虎皮大衣、虎皮铠甲以及虎皮作的车帷、车冟可谓最高奖赏。

如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的四十三年逨鼎铭文中有“朱虢鞃靳”。四年盨铭文中有“虢市攸勒”;二祀吴方彝盖铭文中有“朱虢靳虎冟”;七年牧簋、番生簋、师克盨、三年师兑簋、盨铭文中都有“朱虢鞃靳”,鬲从鼎铭文中有“虢靳”,录伯簋:“虎冟朱虢。”

朱为颜色等级中最高一等。朱虢,就是赤红色的皮革,价值最高,深受贵族喜欢。“朱虢鞃靳”当是用朱红色皮革蒙包的车轼。因此,虢字的本义当是虎皮。

虢国忠诚地为周王室保驾护航,无数次替王室东征西讨,的确无愧于受封的“虢”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