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工社保“卡”在哪里

农民工社保“卡”在哪里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有的用人单位便只为本部门的“城镇职工”缴费,而故意撇开农民工。城镇社会保障负担沉重并不构成不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当理由。有调查发现,广东各地的农民工普遍缺乏参保热情,不少人参保后还半途退保,这便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笔者曾在许多劳务市场就社会保障问题采访农民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表示出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淡漠与忽视。有的人说,我不知道什么保险和什么保障,我只求有活干,干了活有工钱拿就行了。有些年轻的农民工对社会保障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说,我们也知道有保险好,可这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种“奢望”。现在能找到一份工作干就不错了,你还有什么资格找老板要保险?

一位保险界业内人士分析,农民工保险保障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很大,不确定的因素较多,而且他们本身的保险意识不强,购买保险的能力也有限;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用农民工,最主要就是看中了他们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很多用人单位没有主动为他们购买保险的意识,生怕成本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一份雇佣合同中,农民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目前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大环境也是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一份工作你不干,有很多人还抢着干,农民工在雇佣合同中根本没有多大的“话语权”。一位小企业的老板算了笔“社保账”。他雇佣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约为600元,如果把五项保险上全了,企业要额外支出近300元。这样,农民工的低成本优势就不复存在,他宁肯雇佣城镇下岗职工或减少雇员。出于同样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在吸引外来投资时甚至把“不用缴纳社会保险”作为一项优惠政策。农民工也明白这其中的利弊。有位农民工便坦率地说:“要是为了要上保险,老板不用我了,那损失才大呢。”

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与分析,在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与健全的情况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却明显滞后,关键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体制上的原因。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缺失的根本原因。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严重分离,“农民”二字便长期被作为一种身份标记,成为身份卑微、社会地位低下的代名词,农民及农民工也就当然地成了城里人眼中的“二等公民”。这样,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冷眼农民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立法上的原因。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政府及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尽管在1998年以来就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但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使他们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我国《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养老、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为: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据此,有的用人单位便只为本部门的“城镇职工”缴费,而故意撇开农民工。

三是思想观念上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承担城镇居民特别是下岗职工社会保障的负担已经是异常沉重了,因而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已无力承担。这种单纯从经济视角来看待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观点显然违背了一个基本常识,即中国政府是全民政府而不是“市民”政府。城镇社会保障负担沉重并不构成不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当理由。况且,中国经济已持续高速增长了二十多年,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也在逐渐增强。那种以国家财力不足作为不考虑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理由已越来越不充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工虽然从事工人职业,但他们仍是农民,并还有土地,如果他们在城市里无法生活,还可以回农村去,因此不必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已在城市居住多年,职业、生活都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和市民已无二致。他们实际上已和农村脱离了联系,绝大多数并不愿回到农民队伍中去,尤其是年轻农民工。据调查,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只有14.6%的人愿意回家乡去。在此情况下,再让农民工们向家乡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社会保险金,或者依靠土地作为其保障,显然已不现实。

四是经济上的原因。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模式正处在由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方向的转变时期,历史旧账需要偿付,基金来源不充足,如果再要求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投入资金,可能使一些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更加雪上加霜。再加上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本来投入不够,地方政府的财政难以到位,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程度和信任程度不足,参与热情不高,所以如何确保资金来源充足,是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最为重要的困难。

值得重视的是,现在许多城市开始着手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许多农民工却反应冷淡,热情不高。广东省总工会2005年1月19日公布的“广东省进城务工人员劳动经济权益维护和工会组建相关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广东各地仍然有相当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游离于社会保险的“安全网”之外。对于为何没购买社会保险,进城务工人员的回答令人担忧:36.4%认为是“其他原因”,26.7%认为“不知道要买”,16.5%认为“要自己掏钱,不合算”,16.1%认为“单位不给买”,4.2%认为“买了也没用”。

回答的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两个。一个原因是农民工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不够,他们总认为自己背井离乡、千里迢迢走进大都市,最主要目的就是赚了钱后带回老家,让家中的老人和孩子过上幸福的日子。至于发生了工伤怎么办、得了病怎么办、年老了怎么办,他们考虑得少,或者即使考虑了也不重视。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农民工参保后得不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保障待遇,也让农民工难以接受。有调查发现,广东各地的农民工普遍缺乏参保热情,不少人参保后还半途退保,这便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以养老保险为例,国家政策规定,累计缴费15年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保留保险关系,重新就业时接续;也可将其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但珠三角一些地方执行“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的政策,农民工不断变换工作单位,因此也就不断参保、退保。如此,农民工始终无法跨过“累计缴费15年”的高门槛。即使在职期间年年月月缴费,晚年同样与医疗保障无缘。而社保基数和农民工的实际收入脱节,也使他们难以承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