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工少女中毒身亡再敲警钟

打工少女中毒身亡再敲警钟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件被曝光后,广东省妇联、各新闻媒体、总工会、卫生厅等社会团体和政府机关联合起来,迅速在内地四省全面展开搜寻、解救中毒女工的行动。到7月10日止,先后有13名中毒女工被发现,并被接到广东接受治疗。和赵姗姗在同一车间工作的还有另外几名职工也同时中毒,这再一次敲响了职业病防治的警钟。死者、患者及其他个人的体检报告均符合三氯乙烯的中毒表现。

新华社2002年7月20日报道,20岁的田朵娜躺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6楼的病床上,形容委顿,头发蓬乱。由于正己烷中毒,她的四肢已不能灵活运转,手指无法抓紧筷子。

同田朵娜一样的还有来自贵州、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27名“打工妹”。她们由于曾在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的台资企业安加鞋厂打过工而有可能正己烷中毒,有的已经面临瘫痪的危险。

2002年6月25日,广东省妇联接到一封来自四川的投诉信,投诉人张科贵说东莞安加鞋厂有十多名工人得了职业病,有的已经瘫痪,他的妻子王崇风就是其中一个,腿已经肿到膝盖,很快也会瘫痪。张科贵留下了王崇凤的宿舍电话。

当广东省妇联费尽周折找到王崇凤时,发现情况比想像的还要严重。王崇凤和一个叫蒋冬梅的女工都可以初步确定为正己烷中毒,还有更多的女工在出现同样的情况后,或者被辞退或者自己辞职,先后离开工厂返回了家乡。

这起被当地称为“安加事件”的职业病案例成了敲响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警钟。事件被曝光后,广东省妇联、各新闻媒体、总工会、卫生厅等社会团体和政府机关联合起来,迅速在内地四省全面展开搜寻、解救中毒女工的行动。到7月10日止,先后有13名中毒女工被发现,并被接到广东接受治疗。

随后进行的调查表明,安加鞋厂使用的胶水罐上并没有按《职业病防治法》规定标明胶水成分及成分危害性和急救处理的方法。安加鞋厂一厂2楼车间没有通风渠和抽风机,加温隔层处也没有排气管道,有毒、无毒作业场所混在同一车间内。员工所戴的胶手套和棉手套都不符合要求。

就在“安加事件”逐步得到解决的时候,有人尖锐地指出,值得关注的不止是这次中毒事件,而是掩藏在事件背后的“安加现象”——众多的劳动者,特别是大批外来打工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事实上,安加鞋厂的生产环境还不是行业中最恶劣的,也不只有制鞋业的生产环境会对工人造成伤害。

来自重庆市万州区赶场乡祝家村四组的农民工马开琼在黄氏富华饰物有限公司电镀部工作了8年,因长期接触三氯乙烯物品感染、中毒致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并发门静脉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中山市小榄镇骏利喷漆厂5名“打工妹”相继苯中毒,被误诊为贫血后遭到工厂解雇,后经多方医治无效的两名“打工妹”被家人送到广州医治后才确诊为苯中毒。

广东省卫生厅的调查表明,佛山、深圳、江门和惠州等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市,普遍存在有章不循、地方领导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化学品使用管理混乱等问题。有的企业使用的化学品不标明化学成分、毒性和防护等说明,只用代号来代替。本来就没有劳动保护意识的农民工,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受损乃至中毒,有的人甚至中毒身亡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的人竟然把中毒当作感冒、头痛、贫血等病来治疗。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院长黄汉林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广东的职业病70%为重金属中毒,1989年时有机溶剂中毒占职业病的比例只有2.5%,2001年上升到80%,整体情况与发达国家相似。伴随着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是,新职业病种类也在迅速增加,如正己烷、三氯乙烯、二甲基甲铣氨等溶剂中毒;中毒行业也在扩展,电子、五金电镀、制鞋、印刷、宝石加工等行业都发现了职业病的发生,连以前较少发生职业病的制衣业也因为化学品的使用而发现了职业病。而令人震惊的是:不少工人居然不知道天天接触的天那水、洗板水、胶水、粉尘、铅烟铅尘等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一位在电子厂工作的女工,甚至每天用沾满天那水的布清洗机油污染,因苯中毒而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我们不知道胶水有毒,工厂也从来没说过胶水里有毒。”“安加”鞋厂中毒的13名女工,无一例外这样说。

东莞安加鞋厂女工中毒事件,把全社会关注的目光引向了职业病防治这一话题。然而,政府的监管,媒体的评论,全社会的谴责,并没有引起所有企业的重视,像“安加”这样忽视工人劳动保护,而导致悲剧发生的厂家依然为数不少。

新华社2004年7月2日报道,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中岗镇田拐村年仅17岁少女赵珊珊在江苏苏南一家电子厂打工时,因职业恶急性中度中毒性肝炎、职业性皮肤病病情严重、无钱医治去世。和赵姗姗在同一车间工作的还有另外几名职工也同时中毒,这再一次敲响了职业病防治的警钟。

2004年春节刚过,17岁少女赵珊珊来到江苏苏南一家企业工作。该企业做手机振动马达和LCD金属配件。2月7日体检合格后,赵姗姗被安排到包装车间擦拭金属配件。刚过一个月,她脸上突然红肿,身上出现大量红斑,手、脚也有些浮肿。她到昆山市和苏州市的医院医治,效果都不明显。身上的几百块钱也花光了,只好请病假回了老家。

3月22日,赵姗姗回到了家中。其父亲赵春义见到女儿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脸肿得很大,原来白皙的皮肤变成红色,吃不下东西,说话有气无力。”随后,赵春义带着女儿到多家医院治疗,最后诊断为“中毒性或过敏性肝炎”、“过敏性皮炎”、“重症肝衰竭”。4月8日,赵姗姗死在家里。

随后,苏南某市疾控中心对赵珊珊所在的包装车间其他39名员工进行了体检,报告显示,2人肝功能异常,2人面颈部出现皮疹。死者、患者及其他个人的体检报告均符合三氯乙烯的中毒表现。

从“安加现象”到赵姗姗之死,再一次敲响了农民工职业病防治的警钟,让农民工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严峻现实再一次震惊全国: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期待用自己的劳动改善生活状况的农民工,不仅要承受着城里人歧视的目光,要遭遇工伤事故的伤害,而且还面临着职业病的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