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军袭击巴解

以军袭击巴解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日12时,以军主动宣布与叙军停火,接着叙、巴也宣布停火。14日,以军在黎基督教右翼民兵配合下,进一步紧缩贝鲁特西区、南郊巴解游击队阵地的包围圈,切断了贝鲁特市的所有对外通道,将巴解游击队及其总部围困在贝鲁特市区约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8日,以军宣布对被围巴解游击队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市,遭到巴解的拒绝。此后,以军不时进行炮击和轰炸,巴解游击队予以还击,坚守其阵地。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在海、空军的配合与支援下,大举入侵黎巴嫩,对驻黎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发起猛烈进攻,继之对驻黎境内的叙利亚军队实施突然袭击,从而爆发了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根深蒂固,矛盾的核心又是巴勒斯坦。因此,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是死对头。

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后,占领了巴勒斯坦全部领土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大片领土,使110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从此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又产生了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边界争端长期未获解决。巴勒斯坦难民被迫逃到约旦、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生活无着,给收容难民的国家也带来很大负担。但以色列始终拒绝让难民返回巴勒斯坦。1964年巴勒斯坦人民为恢复民族权利和重返家园,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1965年起开始了反对以色列侵略者的武装斗争。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主要基地在约旦北部杰拉什和阿杰隆一带。到1970年,巴解游击队已发展到2至3万人。后来又扩展到首都安曼周围。约旦是个王国,同巴解组织的激进力量格格不入。而巴解组织中的一些人,有一些过激言论,比如“要推翻国王,取而代之”等,加之巴勒斯坦难民大量涌入约旦,使约旦人口中60%以上是巴勒斯坦人。约旦国王认为这对他的王位构成了威胁。1970 年9月,约旦军队在埃及总统的默许下,向巴解组织游击队发动了进攻,摧毁了他们在约旦北部的基地,最后把巴解组织游击队全部赶出约旦。

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被迫撤离约旦后,就转入了黎巴嫩南部的游击基地,并直接介入黎国内权力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教势力,打击亲以色列的基督教势力,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区和贝鲁特西区,构筑了大量军事设施,不时出击和炮击以色列北部。尤其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巴解组织游击队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反对以色列侵略,采取伏击、袭扰等战术,牵制以军的力量。对此,巴解组织游击队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以色列早已决心用武力消灭巴解组织及其游击武装。

1981年4月,叙利亚军队和巴解游击队又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发生冲突,以色列则火上浇油,趁机轰炸叙、巴阵地,叙利亚立即将苏制萨姆-6防空导弹运入黎巴嫩境内,而以色列则威胁要用武力摧毁,酿成所谓“叙、以导弹危机”。

实际上,以色列对巴解组织和叙利亚部队在黎巴嫩的存在十分不安,一直在寻找动手的机会。

黎巴嫩在阿拉伯国家中,是唯一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组成的国家。伊斯兰教又分为逊尼、什叶和德鲁兹三派;基督教则又分马龙派、希腊东正教派和希腊天主教派。由于众多的教派和复杂的国际背景,黎巴嫩竟有近百个党派、40多支武装。这些教派在长期斗争中不断分化组合,大体上形成了两大教派、三大政治势力。它们斗争的焦点是对国家的支配权。1943年黎巴嫩独立时,各教派之间曾达成协议,按当时两教教徒人口的比例分配政治权力,规定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担任,总理由总统在伊斯兰教逊尼派人士中选定,议长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出任,议员席位按两教人口比例分配。根据这个协议,几十年来黎中央实权主要由基督教马龙派右翼所把持,中间派分享了部分权力,穆斯林“左”派处于无权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伊斯兰教人口增长很快,达到180多万,占黎巴嫩总人口的60%。因此,穆斯林“左”派要求按新的人口比例重新分配国家权力,基督教右翼却抓住权力不放。穆斯林“左”派得到苏联、叙利亚和巴解的支持,基督教右翼则由美国、以色列作后台。两派斗争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了1975年开始的全面内战。经过7年多的反复较量,以长枪党为主的基督教马龙派右翼势力占了上风,控制了黎巴嫩四分之三的国土。穆斯林“左”派在巴解和叙利亚支持下继续坚持斗争。双方积怨越来越深,斗争难解难分。

1982年,在以色列看来,是一个大好时机。第一,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中心,吸引了超级大国的注意力;第二,两伊战争打得正酣,支持伊朗的叙利亚等阿拉伯强硬派同支持伊拉克的沙特、约旦等阿拉伯温和派之间矛盾重重,阿拉伯世界呈现四分五裂的状况;第三,叙、巴之间有矛盾,可以利用矛盾重点打击巴解组织游击队,其它阿拉伯国家不会轻易参战。第四,最重要的是,黎巴嫩国内两大教派三种势力各占一方,互相争斗,以色列认为这是趁火打劫的最好时机。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出动海空军兵力达10万之众,分西、中、东三路越过黎巴嫩边界,向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猛烈进攻,遭到巴解游击队的激烈抵抗,甚至展开了大规模的肉搏战。

激战至9日,西路以军占领西顿、达穆尔,并有一个营在贝鲁特以南10公里的哈尔达登陆,于16时许攻至卡尔德地区,距贝鲁特仅4公里。巴解游击队从达穆尔撤退,炸毁桥梁,阻敌北进。10日,以军对贝鲁特实施大包围,并轮番轰炸该市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中路以军,继续控制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中段,并有部分兵力参加贝鲁特以东战斗。东路以军,控制了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东段,牵制驻贝卡谷地的叙军,占领阿因达拉。

在以军地面部队向纵深发展进攻,包围贝鲁特的同时,以空军摧毁了叙军在贝卡谷地的防空导弹基地。

6月11日,以色列三路大军推进到西起贝鲁特、东至拉西亚、中抵阿因达拉和吉布金一线,占领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地区几乎全部的阵地,达到了主要军事目的。当日12时,以军主动宣布与叙军停火,接着叙、巴也宣布停火。

14日,以军在黎基督教右翼民兵配合下,进一步紧缩贝鲁特西区、南郊巴解游击队阵地的包围圈,切断了贝鲁特市的所有对外通道,将巴解游击队及其总部围困在贝鲁特市区约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同时,继续清剿黎南部各地巴解游击队的残余部分。

18日,以军宣布对被围巴解游击队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市,遭到巴解的拒绝。此后,以军不时进行炮击和轰炸,巴解游击队予以还击,坚守其阵地。

22日,以军又对叙军发动进攻,迫使叙军后撤,从而严密封锁了贝鲁特市西区。

7月至8月中旬,以色列在政治解决巴解撤离贝鲁特问题的同时,不断增兵,持续对巴解游击队阵地进行猛烈轰击,多次空袭贝卡谷地的叙军,直到8月21日,敌对双方在国际各方面的斡旋下才达成停火协议,双方军事斗争基本停止。

这次战争持续了三个多月,巴解武装因寡不敌众,损失游击队员近1万人,丧失了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总部被迫撤出黎巴嫩。叙军在黎境内的防空导弹基地被摧毁,驻军撤出贝鲁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