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与《中国记者》同行

我与《中国记者》同行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记者》终于在第二个记者节播出了,这部题材重大的五集专题片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作为被采访者之一的我,想一睹为快。记得2000年九月某日,电话中传来了陌生女青年的声音,她自报家门:姓金名钟宇,是东视社教部的编辑,为解放后第一个中国记者节与“中国记协”合拍五集《中国记者》,其中有中国报业大王史量才,要采访你。有她这种制片如治学的精神,何愁《中国记者》是粗制滥造的应景、应付之作呢?

直到烧晚饭时,才接到东视编导李瑛的电话:“今晚11:05播出,你可以收看了……”《中国记者》终于在第二个记者节播出了,这部题材重大的五集专题片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作为被采访者之一的我,想一睹为快。尽管李编导说“史量才”一点都没有删减,其余的都有改动,有的拉掉很多,我还是怀着庆幸的心情收看了第一集,很有收获,很是满意。

记得2000年九月某日,电话中传来了陌生女青年的声音,她自报家门:姓金名钟宇,是东视社教部的编辑,为解放后第一个中国记者节与“中国记协”合拍五集《中国记者》,其中有中国报业大王史量才,要采访你。那时,松江泗泾为纪念史量才诞辰120周年正在赶着复修其故居,我应邀为其故居作陈列室的布置筹备,于是请他们到史量才第二故乡泗泾的故居去采访,大量资料、照片都放在那儿。

也许是史量才不屈的灵魂在重霄九感动得洒下泪花,这就是“史量才”这段开头的镜景,摄制组在故居楼上回廊上拍完“雨中故居部分”就在楼下拍摄资料照片,直到天色阴暗的黄昏后收场。可是李编导不满意,她说:“这‘二手货’不行,以后放出来,人家要讲话,我要原始资料!纸头应是黄的。”这大海捞针的事,我义不容辞。次日,我直抵上海图书馆近代资料室,早早将他们需用的资料填写好,调出来,协助他们迅速翻查了要拍摄的部分,紧张的一天拍完,又去了两次,三次,直到李编导满意为止,她满足地说:“你16年积累都给了我们了。要是其他被采访者能像你这样,我就省力多了,也快得多了。”《中国记者》是拍摄自中国有报纸以来的,对中国新闻业有过重大影响和杰出贡献的优秀人物,其内容之浩繁,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几十个人物有共性:都是忧国忧民,都为了捍卫新闻的真实性、自由性不惜奉献全部心血直至宝贵生命的刚强派,但每张报、每个人又都有不同的时间、背景、特点和事件冲突。李编导说她脑子里整天是这些人物在打架,时常会搞在一起。我问她:“史量才虽然是重要人物,时间也不能超过10分钟,为啥要拍那么多资料?”她说:“用起来方便。”她让我先写个解说词,然后配合资料和时间反复调整,修改,在协助她的几天里,我发现她工作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是个学者型的编导。这就如我们写传记,给学生上课,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得备一桶水。李编导年已不惑,至今单身,下班回家脑子里也在思考片子里人物、事件、故事,她的作品经常得奖。有她这种制片如治学的精神,何愁《中国记者》是粗制滥造的应景、应付之作呢?

在谈论被拍人物时,我时不时要发几句自己了解的声音,当讲到著名报人邵飘萍时,我的敬仰之情难以抑制,很想随同摄制组前往其故乡,她爽快地同意。在东阳横店这个全国有名的影视拍摄基地,邵飘萍纪念馆就建造其中。我有幸参观了这位杰出报人的纪念馆,并将其布局、题词一一抄下拍下,带回泗泾作陈列室参考,并与邵飘萍作者韩德华先生幸会,作了简单交流,提议他对聘邵飘萍为“《申报》驻京特约记者”的主人史量才内容布置略作增加。

有一篇文章名为《让往事随风去吧!》写的是越南人民对他们国家的历史不感兴趣,都淡忘了,更不愿回答游客的问询,让人觉得酸酸的,一个忘记民族历史的群体,除了为自己生活奔波还能有多大出息?《中国记者》没有忘记中国新闻史,没有忘记为中国新闻事业留下一段段厚重历史、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感天动地故事的先贤、先辈们,并以他们那种永不过时、永不贬值的爱国、爱民、敬业、献身的精神昭示后人,激励新人。

(《上海盟讯》,2001年12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