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与农业区划同行

我与农业区划同行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与农业区划同行杜小华一、我与农业区划结缘农业区划也叫农业区域规划,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简称。由此而来,我与农业区划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影响着我一生的事业。全区综合农业区划将自治区划分为:六盘山农林区、黄土高原农牧区、宁中丘陵农牧区和引黄灌区等四个农业区。

我与农业区划同行

杜小华

一、我与农业区划结缘

农业区划也叫农业区域规划,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简称。它是在查明一国或一个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农业区,科学地揭示各个农业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发展方向和途径,是因地制宜指导和规划农业生产的科学手段,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1956~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把全国划分为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地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和长江以南地区三大片,粮食亩产分别达到400斤、500斤、800斤的指标,实质上这就是我国宏观上划分的大农业区划(域)。《纲要》的实施,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不少地、市、县的粮食单产上了纲要。

1958~1961年间,由于受“左”的错误路线干扰,加上对各地发展农业的家底认识不清,缺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科学依据,因而常常发生“一刀切”、“瞎指挥”的失误,在农业生产的指导上做了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受到了“老天爷”的惩罚,吃了很多亏。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以后,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区划工作。1963年3月,在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通过的《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将农业区划列为第一个科研重点项目。

1959~1964年,我在南京大学地理学系经济地理学专业学习。南京大学地理系承担了江苏省徐州、淮阴两专区的农业区划任务,1963年我在上大四生产实习时,跟随老师参加了徐淮地区的农业区划,受到了一定的锻炼,对农业区划工作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五年级毕业实习,我在江苏省水产局计财处实习,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江苏省水产资源和水产区划》。由此而来,我与农业区划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影响着我一生的事业。

二、服从国家分配来到宁夏

我是独生子。1964年大学毕业时我愉快地服从国家分配来到宁夏。在系里宣布分配名单前夕,年级政治辅导员陈家记老师找我谈分配方案时,陈老师说:“分配你去的地方较远,是边疆。”我回答说:“我是党培养的大学生,服从祖国分配。”我拿出父亲写给我的一封信交给了陈老师。父亲在信中鼓励我要服从国家分配,他说:“我们是贫农,在解放前我根本不可能上大学,是党和政府培养你上到大学毕业,就要服从国家分配。”我从读初中、高中到上大学,一直享受国家的助学金。解放后我父亲任村农会长,土改中我家分得了地主的土地和房屋。父亲说,分配远一点没关系。第二天在全年级四个专业(班)100多人的分配会上,陈老师首先给同学们念了我父亲的信,然后宣布分配名单和省市自治区单位,我和潘纪民(宜兴小同乡,后任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被分配到宁夏统计局。我班绝大多数同学被分配到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宁夏银川毕竟是“塞上江南”嘛!我班分到长江以南的只有南京、上海、广西三地。

1964年9月,我毅然告别了父母亲,只身一人,带着简单的行装从南京来到银川,直接到自治区统计局报到。9月下旬,我和潘纪民及从外省市分配来宁夏的100多名大学生到永宁县增岗公社新华大队第10生产队劳动锻炼,10队有5名大学生:我和潘纪民、王占琳(四川大学会计专业,分配到宁夏财校,后调宁大经济系任教授)、牟建国(西北财经学院统计专业)、曾国翔(江西财经学院),后两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先后调回汉中、吉安。我们在生产队劳动锻炼,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与一个“五保户”老木匠魏金老汉同睡一个坑。我在那里劳动锻炼8个月,于1965年5月上旬被抽调到自治区社教运动工作团搞“四清”,住在银川西门外的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现自治区政府大院)西平房,在社教团集训后我被分配在银川郊区芦花公社社教团。

三、参加1965~1966年自治区农业区划

1965年5月,我在社教团集训期间,有一天早晨看到宁夏农机校西平房有一间房门上写着“宁夏农业区划办公室”的字样,经询问区划办正需要学经济地理专业、搞过农业区划的大学生。为此,区划办李树棠先生(对我一生事业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长者)几经周折,找到了社教团副团长、时任自治区科委办公室主任的刘山,经金浪白(自治区党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兼社教团团长)同意,将我和潘纪民“挖”到了农业区划办公室。

1965~1966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由自治区科委主持,从自治区有关部门抽调了专业技术人员30多人,组成自治区农业区划办公室,集中在自治区农机校三楼教室大房子办公、住宿,这座楼既无上下水,又没有厕所,生活工作十分不便,吃饭就在办公楼后院的农机校教工食堂。自治区农业区划办挂靠在自治区科委农业处,农业处处长袁力刚兼区划办主任,下设综合农业、自然和农业机械化三个区划组,分别由李树棠、任华国、张正铭任组长,进行了自治区面上粗线条的区划工作。我和李老(对李树棠老先生的尊称)、朱凤书(原农业厅生产处干部、后任宁夏农学院农经系教授)、林春今(原宁夏农学院农经系副教授,后调福建农学院农经系任系主任)、潘纪民等人在综合农业区划组。1966年初,分别提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自然区划(草稿提要)》、《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农业区划(草稿提要)》、《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区划(草稿提要)》以及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草原、水产、水土保持、土壤、气候、农业经济等专题报告。全区综合农业区划将自治区划分为:六盘山农林区、黄土高原农牧区、宁中丘陵农牧区和引黄灌区等四个农业区。分区论述详尽,分析研究较深透,客观地反映了宁南山区农业生产实际,是一次水平较高的农业区划。

1966年春节刚过,2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经济地理教研室谭稼禾、祝卓、连亦同、祝诚等几位老师带领经济地理专业1966届毕业生20多人来银川实习,并协助宁夏开展农业区划工作,先后参加了石嘴山市、陶乐县农业区划调查、平罗县农业区划和规划试点及自治区综合农业区划的调研编写工作。3~9月,由自治区科委牵头,在平罗县进行县级农业区划和规划试点,从自治区、平罗县抽调科技人员和人民大学师生共50余人,组成了3个区划规划队,分公社进行了农业区划和规划。我和时任平罗县计委主任的王宗尧、许国祥(人大学生,1968年分配来宁夏,先后在巴浪湖农场、银南行署计划统计处、自治区统计局工作)等人在一个组,先后在前进、五香、渠口、头闸、宝丰等公社进行调研,吃住在农户家,吃的是黄米饭和调和。外出是骑自行车自带铺盖,晚上住在老乡家坑上,第二天骑自行车向另一个公社转移。

四、参与编写《宁夏农业地理》

1968年11月至1971年,我在银川市104干校劳动,1971年从干校回到银川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计划组,从事计划统计工作。偶尔从红旗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华东师大地理系陆心贤老师以笔名华某某写的“学一点地理”,从而打动了我专业归队从事地理工作的心。1973年中科院地理所经济地理室黄勉等来宁夏联系协作编写《宁夏农业地理》,由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农办主持,自治区科委、计委、农林局、气象局、水电局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组成《宁夏农业地理》领导小组。并抽调有关单位的业务人员与中科院地理所共同组成《宁夏农业地理》编写组,编写组有黄震华、吴尚贤、郝季厚、李树棠等自治区农学、水利学界的老前辈,唯一没有学地理专业的。我迫切希望归队从事本专业工作。我找到自治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分管农业的李学智副主任,他给组织部副部长张士珍写了一封推荐信,我本人要求调自治区农林局综合勘查队。当时有一些亲朋反对我到野外搞勘察工作,说:“你好好的在银川市计委机关工作多好,偏要到郊区罗家庄农勘队,上班又远,又没有班车,还要经常跑野外,工作又苦又累,照顾不了家。当时大批干部陆陆续续从“五七”干校回机关,好多人说我“傻”,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一工交,二财贸,三文教,分到农口不报到”。由于我决心已下,铁定要参加《宁夏农业地理》的编写,终于在7月底办成了调动手续,到农勘队报到,后随即参加了《宁夏农业地理》的野外考察和调研。自治区科委董杰副主任批准购置北京212吉普车一辆作交通工具,这在当时来讲算是很不错了,由自治区农林局司机黄思信驾驶,在宁南山区各县乡调研考察一个多月,同行的有吴尚贤、李树荣(自治区农科所森林系)、李树棠和我,有时挤5人乘车。1974年4月,我们宁夏的几位编写人员又到北京与中科院地理所的编写人员共同修改初稿,10月定稿。1973年来宁夏调研考察的中科院地理所科研人员有黄勉、郭焕成、胡长海、李荣生、倪祖彬、李世顺等。1976年7月在印刷出版前,我和李树棠老先生住在北京三里河社会路国务院第七招持所,突遇唐山“7·28”大地震惊吓一场(因北京震感也很强烈)。该书1976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中国农业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篇十六章,另附有彩色地图一套6幅。第一篇主要讲述宁夏农业生产发展历史、成就、现状,分析评价了资源、潜力,提出近期发展和远景设想。第二篇,为便于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采取分区叙述的方式,将全区按照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及历史习惯,分为南部山地农林牧区、引黄灌溉农业区和阿拉善左旗牧区(当时左旗划归宁夏)三大农业区域;南部山区又划分为三个二级区,即六盘山阴湿农林区、西海固半干旱粮油区、盐同香山干旱农牧区。各区的主要内容都是综合分析研究自然、经济条件与潜力,针对当前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发展方向和措施。第三篇包括农业气候、水利、农业机械、荒地、草场、林业、水产及综合发展等8个专题。该书是中国农业地理丛书中第一本出版的省区农业地理著作,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并在1978年自治区科学大会上受到表彰奖励。

五、主编《宁夏综合农业区划》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区划工作又迎来了新的春天。《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把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列为第一项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这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1979年6月21~25日,自治区党委、革委会在银川饭店召开全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两地(银南、固原地区)、两市(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开展土壤普查试点的平罗、中宁两县的农办、科委的负责同志,自治区有关委办局的负责同志及有关科研单位和院校的代表、专家共60人。我作为筹备会议的工作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传达和学习了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会议精神和国务院[1979]142号《关于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文件,讨论落实了《1979~1985年全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计划(草案)》,部署了197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区划的重点、任务。会后,于1979年7月23日,自治区革委会以区革委[1979]159号文批转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会议纪要》,并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薛宏福(分管农业)任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自治区农办主任邓溪晨、计委副主任张声远、科委主任鹿鸣为副主任,有关厅局领导及有关科技人员为委员,组成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并成立办公室,由自治区科委农业处长杨兴国兼任主任。办公地点在自治区革委会大院西平房,是20世纪50年代农机校的学生宿舍。一开始只有一大间办公室,我从自治区革委会办公厅后勤处管有仁那里借了2张旧办公桌和几把椅子,因陋就简开始办公,起初经常在那里办公的仅我1人(属临时抽调来的)。这样时隔14年(1965年6月~1979年6月)我又重操旧业,回到农业区划工作的“老本行”。

1980年5月,自治区农业区划办公室向自治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各位委员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印发了《宁夏综合农业区划报告编写工作提纲》(征求意见稿)和《宁夏综合农业区划编写大纲》(征求意见稿),揭开了自治区开展综合农业区划工作的序幕。

根据原国家农委国农[1979]办字97号文和区划字[1981]8号文件的精神,1981年9月1日~5日,在贺兰县召开了第三次全区农业区划会议。会议决定:为适应近期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需要,及时提供科学建议和有关论证,将自治区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结合进行。9月26日,原自治区农办和自治区农业区划委员会以宁区划字[1981]第6号、宁政农字[1981]第32号文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全区综合农业区划工作和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通知》,附件有三:①《宁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及综合农业区划报告编写意见》;②《宁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及综合农业区划报告编写大纲和负责单位》;③宁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及综合农业区划报告编写组成员名单。从自治区有关部门抽调一批科技人员组成全区综合农业区划报告编写组,由区划办主任任华国任主编,我为副主编,聘请李树棠先生为顾问,参加编写组的人员(包括编写的组织工作和资料统计及提供重要资料等人员)有37人,在自治区农业区划办公室统一安排下开展编写工作。编写组采取分题起草,统一汇编的方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分析研究许多资料,于1984年编写出《宁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及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征求意见稿)》,分上、中、下三册印送有关部门和各地市县征求意见,并于1985年1月召开了评审会,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定稿,于1986年8月审定正式付印。

《宁夏综合农业区划》的研究和编写工作是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进行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马英亮亲自审阅稿子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根据1986 年1月召开的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会议上提出的“进一步充实、完善各级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编写组再一次对《宁夏综合农业区划》重新进行修订,吸收运用了资源调查的新数据及自治区级部门农业区划和县级农业区划的成果,统计资料也由1980年的数据改为1985年的数据。

《宁夏综合农业区划》共五章,20多万字,后有附表3张和附图1幅。第五章是农业分区,提出了宁夏综合农业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回顾了自治区已往的农业区划方案,将全区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17个二级区,5个一级区是:贺兰山林区、引黄灌溉农牧林渔区、盐同香山牧区、西海固牧林农区、六盘山林牧农区。并分别阐述了一、二级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

1987年3月1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宁政办[1987]22号文件,发出《关于转发〈宁夏综合农业区划〉的通知》。《通知》中说:“《宁夏综合农业区划》是自治区农业区划委员会主持编写的,是我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协作研究出的科研成果。这份区划比较客观地评述了我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全面地、科学地总结了我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验,研究了我区农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对指导当前农业生产、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各级分管农业的负责同志要认真阅读,并在制定农业计划和发展规划中切实应用。”1986年7月,该项成果获自治区农业区划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1988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11月自治区计委党组任命我为区划办主任工程师(副处级),1987 年3月,我被评为自治区农业区划先进工作者。

总之,我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农业区划事业,我曾对母校的老师说,老师教给我的我都做到了,从专业上讲,我是学经济地理学的,主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地理》,该书由新华出版社1990年出版,蓝玉璞主编,杜小华、蒋允吉为副主编;从事业上讲,我一直从事农业区划工作,出了成果。当然,这些成果都是在领导支持下集体完成的,也是我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一生无怨无悔,虽然没有升官发财,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也就知足了。

(2006年7月1日银川)

作者简介:

img74

杜小华,男,汉族,1940年9月生,江苏宜兴人。1959~1964年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学习,毕业分配到宁夏统计局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银川市统计局、市计委科员,宁夏农业勘查设计院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宁夏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00年10月退休。2002年应聘为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兼职教授,2005年取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主要研究成果有:参与编写《宁夏农业地理》(1976年),主编《宁夏综合农业区划》(198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地理》(1990年)、《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调查评价》(1994年)、《宁夏农村经济区划与区域开发研究》(2000年)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1986年被评为自治区农业区划先进工作者。社会兼职:曾任宁夏地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自治区科协二届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持续农业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