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策很得人心

政策很得人心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处决主犯和重犯,必须经群众大会讨论决定,公开执行。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保证这些法令的落实。有了切合实际的政策,贵在落实。习仲勋按照刘志丹的意见,深入到一村一户作调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斗争,先后在荔园、秀房沟、高山槐一带组建了农民联合会和农民游击队。习仲勋趁热打铁,又组织开展了分配土地的斗争热潮,农民分得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的积极性。

政策很得人心

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在建设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套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例如:

土地政策:没收地主、富农出租部分的土地。地主参加劳动,可以分得土地。

财政政策:(一)鼓励农民生产,增加粮食;(二)成立牧场,养猪、养羊,大力发展畜牧业;(三)不强行征购农民粮食,靠购买农民余粮供养部队;(四)成立集市贸易,保护商人合法交易,允许做生意。

对土匪政策:受反动当局操控的土匪,欺压残害百姓的“惯匪”,坚决消灭;因生活所迫,与反动当局“结成死对头”的土匪,采取争取和改造的办法;对“哥老会”、“扇子会”、“红枪会”等封建色彩浓厚的组织,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

毛泽东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陕甘边对地主、富农和工商业的政策,与那种“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扫地出门”,以及“没收一切工商业”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陕甘边工农政府在实践中还探索了肃反政策,对违法犯罪的人实行“感化政策”、“保释政策”。处决主犯和重犯,必须经群众大会讨论决定,公开执行。

对俘虏采取教育、争取、改造、使用的政策,红26军后期的排长、连长很多是从敌军俘虏人员中改造过来的。

陕甘边另一个成功的政策,是大胆起用知识分子。1943年10月成立的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习仲勋为主席,秘书长就是外来的知识分子蔡子伟,以后是张文华。途经南梁的马文瑞先任红军军政干校的教官,后被派去开辟东部地区并任主要领导。当地知识分子杨亟生,因家庭出身是地主成分,想参加红军怕“人家不要”。刘志丹、习仲勋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消除了杨亟生的疑虑,杨亟生最终参加了苏维埃的建设,解放后成为民政部的一位领导。

陕甘边苏维埃特别重视教育,吸收使用了一些知识分子教书育人,兴办了列宁小学,派张景文任校长;还办了《布尔什维克》报和《红色西北》周刊。这些最初的文化教育事业虽带简陋、贫乏的缺陷,但培养了大量干部,在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为后来陕甘边区文教事业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极其艰苦、紧张的环境中,工农民主政府还抓了社会管理工作。颁布法令,严禁毒品交易和使用,严禁设置赌博场所和从事赌博活动,废除对妇女“缠脚裹足”的封建陋习。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保证这些法令的落实。

有了切合实际的政策,贵在落实。习仲勋对以南梁为中心的根据地的工作曾提出两项要求,一要制定一系列开明的政策,使群众看到希望和光明;二要组织实施,使明令公布的一系列政策得到落实。

跟习仲勋一起战斗在南梁的黄罗斌(后为甘肃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回忆:

红二十六军消灭了照金民团后,转战北上,刘志丹同习仲勋谈:“要跟农民打成一片,就能做好根据地的开辟工作。队伍走了,你们会遇到很大困难,但只要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习仲勋按照刘志丹的意见,深入到一村一户作调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斗争,先后在荔园、秀房沟、高山槐一带组建了农民联合会和农民游击队。为了解决群众疾苦,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分粮斗争。照金山山川川的分粮热潮,影响到耀县、正宁、富平、旬邑、淳化等县的部分群众,他们也参加了分粮斗争……习仲勋趁热打铁,又组织开展了分配土地的斗争热潮,农民分得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的积极性。为了保卫斗争取得的果实,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群众自愿报名参军,壮大了地方武装力量。[4]

当年,陕西关中地区有十多个县也闹分粮斗争,但因没有武装力量支持,都失败了。时任红2团团长的王世泰(后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深有感触地说:“没有红军,就创建不了根据地”,而“没有根据地作稳固的后方,红军也难以生存下去”[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