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滴水穿石终成大器

滴水穿石终成大器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蔚牢记父亲教诲,从小就受到滴水穿石的启发,学习上脚踏实地,不求一时的功利,也不靠小聪明投机取巧,最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太湖中学,后又用3年时间学完了4年的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庆第一中学。他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每一件事,丝毫不含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西夏实物被毁,文献失散,我国二十四史中竟没有一部西夏史。

——记西夏学专家、兰州大学教授李蔚

杨森林 惠泰

李蔚教授搞西夏学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西夏史研究》《简明西夏史》《西夏史若干问题探索》等专著,有很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研究西夏史及西夏学方面必须要阅读、参考的主要书目之一。那么,是什么因素成就了他在学术研究和人生追求上的辉煌呢?

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蔚,1934年生于安徽省宿松县趾凤乡兴隆村杨柏岭的一个偏僻乡村,世代务农。父亲为了一家8口人的生活,决定弃农经商。可是如何才能取得爷爷的同意呢?

一天中午,父亲忐忑不安地对爷爷说自己弃农经商的决心已定。爷爷深思了一会儿,对父亲说:“你主意已定,路要靠你自己走。但你要明白,经商比务农更需要那股子滴水穿石的韧劲,没有这个韧劲,你赔个血本无归,哭也没有眼泪。”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接过爷爷送来的80块大洋,跪拜之后,挑着一副布匹担子,从安徽老家一路走去,跨了不知多少个县界和省界,最后在雁门市的一个小镇叫卖。可是,一场倾盆大雨将父亲的两担布匹全部淋湿。这时的父亲望着巍巍群山,号啕大哭,万念俱灰。突然,眼前一缕潺潺的溪水正从山崖间流出,经过一个大石崖的时候,溪水变成点点滴滴的水滴,朝谷底一点一点地穿了下去。谷底的磐石竟被这水滴穿出了几个深洞!父亲含着泪自语道:“这就是老父亲告诫我的滴水穿石的韧劲啊!”

他把布匹晒干放入担子,重新开始了跋涉。李蔚7岁那年,历尽沧桑的父亲带了1000多块大洋回到家来。

已是满头白发的父亲把李蔚送到宿松县小凉亭中心小学读书,对他讲述了自己远离家乡、艰难经商的经历,反复讲述爷爷告诉他滴水穿石的韧劲和他自己亲眼所见滴水穿石的情景,告诫小李蔚说:“学习也好,做事也好,做人也好,认准的目标,就要有那种滴水穿石的韧劲,绝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退。”李蔚牢记父亲教诲,从小就受到滴水穿石的启发,学习上脚踏实地,不求一时的功利,也不靠小聪明投机取巧,最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太湖中学,后又用3年时间学完了4年的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庆第一中学。195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历史系。

滴水穿石的韧劲

1957年是李蔚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年。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李蔚在大学期间始终如一,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写了一篇45000字的优秀论文,被兰州大学历史系赵俪生教授看中。

毕业前夕,李蔚曾想回安徽老家,但被赵俪生教授说服:“兰州大学是西北文化教育的一颗明珠,西北人朴实憨厚,为人实在。你选择这所大学,比你回老家更有发展前途。”就这样,李蔚来到了兰州大学。

在兰州大学任教期间,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李蔚在课堂上时时受到饥饿的攻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教学质量。在课外,他常常到图书馆搜集资料。那时,图书馆中关于西夏学方面的资料很少,他就从有关资料中一字、一句、一段地搜集,有时找不到西夏学方面的资料,他便托人在各大学寻找,搜集西夏学方面的知识。当时和他一起从齐鲁大学来的两位同志不理解,说他何苦呢,西夏学很难研究,而且西夏文更难认识,还不如研究宋史。可他却说:“研究西夏学很有价值,现在是‘冷门’,以后肯定炒得热乎。”就这样,不管有多大困难,他都想尽办法去取得第一手资料。他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每一件事,丝毫不含糊。

那时李蔚和全中国老百姓一样,生活非常困难,全凭好心人的资助,他渡过了难关。当时吃饭全靠粮票。生活上的拮据,使得他骨瘦如柴。一次在搜集西夏学资料的途中,有位老太太见他面黄肌瘦,知道他吃不饱,就给了他一斤粮票。他说什么也不要,最后老太太还是硬塞给了他:“拿着,不要再护自个的脸皮了。你年轻,身子要紧。”他很感动——正是这一斤粮票,使他浑身一下有了点力气!那时候,哪怕能得到二两粮票也能使人肚子得到一点慰藉。在那种非常时期,不要说一斤粮票,就是二两粮票也能买点吃的,救人一命的!就在他得到老太太一斤粮票的同时,同校的金宝祥教授知道李蔚年轻饭量大,就从自己每月的供应中,给李蔚拨出了二斤粮票——这每月的两斤粮票的的确确是救命粮啊!从此,李蔚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时候,李蔚想起当初赵俪生教授告诉他的:西北人朴实憨厚,倍感亲切。

渡过难关以后不久,李蔚有幸认识了当时四川大学历史系的高级资料员吴天墀先生。那是1963年,李蔚经常搜集西夏史方面的资料,吴先生看见以后说:“你这个年轻人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将来必成大器!”这对李蔚的鼓励极大。

李蔚越探索西夏资料,越觉得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神秘王国的西夏有着许多神秘的色彩:它统一了我国西北大面积疆土,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长期并立,有10位党项族帝王登基,统治近200年,而且有仿汉文而造的西夏文,成为当时应用范围广、使用时间长的少数民族文字。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民族!这也是多么灿烂的一段历史!由于历史原因,造成西夏实物被毁,文献失散,我国二十四史中竟没有一部西夏史。他觉得搞西夏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一项工作。

要研究西夏,但不懂西夏文,这对他来说谈何容易。于是李蔚写信给四川大学的吴天墀先生诉说自己的苦衷。吴天墀回信分析了他搞西夏史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是西夏史是大宋中的一部分,而李蔚是搞宋史的,对宋、辽、金熟悉,搞西夏史一定能搞出名堂来,况且,我国研究西夏学的学者越来越少,而在俄罗斯、日本等国却拥有几位颇有造诣的西夏学学者,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不利因素是李蔚不懂西夏文,但李蔚还年轻(当时李蔚45岁),可以边学西夏文边搞西夏史研究。

在吴先生的鼓励下,李蔚与研究生汤开建到北京请黄振华先生讲西夏文字。同时,利用西夏专家王静如先生到兰大讲课的机会向他请教。就这样李蔚慢慢地熟悉了西夏文。

当时与李蔚教授一起搞西夏研究的还有他的研究生等几位同志,他们在搞了一段时间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认为西夏史搞得差不多了,就转搞吐蕃史,后又转搞港粤史方面去了。但这一切未动摇李蔚对西夏史研究的执著追求,反而更加增添了他对研究西夏史的兴趣。

每当动摇、彷徨迷惘的时候,李蔚就想起父亲对他讲过的滴水穿石的故事,以此来激励自己。李蔚不断搜集资料,不断研究,先后在《兰大学报》《中央民族学报》上发表了近20篇西夏学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滴水穿石的成就

李蔚常说:“人要搞出一定学科上的成绩,没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哪怕是天才,也不会搞出很有成就的成果。”他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西夏学的研究上,屡出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发表的《西夏蕃官刍议》,大胆地否定了西夏制有两套官制,较早地阐述了西夏一套官制的观点,开拓了西夏官制研究的思路。在论文《略论西夏文化同河陇文化的关系》中,他提出了西夏统治者并未中断河陇文化,而是继承了这一文化的观点和四条理由,很快引起了西夏学者的极大关注。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研究成果,由我国举办的西夏学术会议,特邀他参加会议。1981年8月,李蔚在银川参加了第一次西夏学会议。会议期间他聆听了专家们的研究讨论,参观了西夏王陵,那些坐落在贺兰山东麓的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土疙瘩把他的思绪带到了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的辉煌时期,金戈铁骑、民族精神及不甘落后的英雄气概,犹如它所创造的灿烂的西夏文化一样,为世界文化史添了辉煌一页。这样一个伟大民族自然会引起世界学术界的瞩目,而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地区、伟大的民族和埃及金字塔般的陵台,更加激发了他对西夏史研究的浓厚兴趣。

从那时起,李蔚一方面教课,一方面进一步搜集资料,将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研究西夏学。

正是因为教与学的结合,他研究西夏学的思路越来越宽。1987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李蔚的第一部专著《西夏史研究》,坚定了他继续研究西夏史的坚定信念。

在这之前,王静如先生的专著《西夏研究》、吴天墀先生的专著《西夏史稿》的公开出版,激励了李蔚先生出第二本西夏史方面专著的想法。《西夏史稿》的出版,倾注了吴先生20年的心血,在那个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时期,吴先生被打成“右派”后,还在坚持搜集西夏史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整理了大量西夏史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后来《西夏史稿》的公开出版奠定了基础。李蔚熟读吴先生的《西夏史稿》这部巨著后,受益匪浅,但他同时认为,因为史稿是在那个年代呕心沥血搞出来的,毕竟受资料条件多方所限制,史稿缺少西夏历史的特点、地位、分期和西夏史的长久性等内容。李蔚把自己所掌握和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加以整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和耕耘,终于将《简明西夏史》的初稿修改完成了,弥补了《西夏史稿》中的一些不足,并于199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李蔚当时给吴先生寄去了一本。吴先生阅读后大加赞赏,他给李蔚回信说此书甚有功力,并一再鼓励他:“你还年轻,照此下去,功德无量,一定大有作为。”

两部专著公开出版后,李蔚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此时西夏学已由以前的“绝学”变为“热学”,这对他来说无非是一种动力,他决心写第三本书。

2002年,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西夏史若干问题探索》一书,更进一步展示了他在西夏学方面研究的巨大成果。一时间,兰州大学有研究西夏学方面的专家的消息,在学术界不胫而走。而李蔚本人却显得极为平静,用他的话说“只想把西夏史研究透彻,多出专著,执著追求是我奋斗的目标”。

在出版了三部专著后,李蔚又参加了《西夏时期的黄河文化史》上、中、下三册的西夏史部分的编写工作,该书已由江苏出版社出版发行。

如今,李蔚在西夏史及西夏学的研究方面,可谓独树一帜,硕果累累,建树颇丰。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成就,他享受到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但他始终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终生得益于父亲对他进行的滴水穿石终成大器的教诲。因此,前几年他回老家给父亲上坟时,专门做了一首诗:

《匡庐忆父》

云山雾海自多情,滴水穿石几度春。

不引大路穿幽径,单访贫家礼佛民。

本无闲情游牯岭,哪来逸兴逛东林。

英雄自古多磨难,终成大器亦豪生。

杨森林,研究生学历。当过农民、教师、记者、公务员、杂志社总编、出版社社长。先后破格为中、高级职称。出版了5部著作:《〈文心雕龙〉与新闻写作》(1988年)、《梦系朔方》(1988年)、《七彩人生》(1993年)、《笑问客从何处来——访德前后日记》(2001年)、《黄土高原的“花儿”》(2004年),约300万字。现为阳光季节文化传媒公司法人。

惠泰,1970年生于宁夏固原,现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工作。作品在《宁夏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作家网、《朔方》《黄河文学》《短篇小说》《佛山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宁夏作协会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