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怀念师母林韵玲老师

怀念师母林韵玲老师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自那以后,林老师明媚的笑容和清脆悦耳的话语便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事后经确认,她就是我的师母林韵玲老师了。此后与师母的接触更为频繁,因为林老师为陈老师贤内助的这身份,我去陈老师家中叨扰时得以时常见到林老师。入冬后,林老师还会送来小火炉。我记忆最深的是2006年湖南省组织爆破工程技术人员安全培训时,陈老师是主持人,当时作为陈老师学生的我有幸参与其中,得以和老师、师母并肩工作。师母是乐观坚强的。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高工 采矿硕士05级 王恒富)

此时,初夏,微凉。我站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不禁想起了那座湿润的南方城市,我熟悉又陌生的中南大学校园就坐落在其中。在我所有关于大学的记忆里,似乎总是绕不开绿意葱茏的树木和曲径通幽的石头小径,我当然也无法忘记那种树的人和引领我在青春路上成长的她,我的师母林韵玲老师。

记忆从一个炎热的夏日早晨开始,太阳已把榆树末梢的叶子染成了棕色。由于前天夜里刮了一场大风,有几片叶子已经飘落在草地上,完成从幼芽至凋谢的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只待归拢起来供秋天营造篝火之用。我特意起了个大早,想在校园里闲逛一番,好好熟悉熟悉我即将在此度过3年的校园环境。空气如此清新,我信步穿过树枝掩映的小道,正准备拐进一侧的荷花池长廊。突然,瞥见我的老师陈寿如先生迎面走来,脚步轻快,身旁跟着一位和蔼可亲、神采奕奕的阿姨,身着运动服,看起来十分年轻充满活力。我们互相热情地打了招呼,简短问候后便作别了。可自那以后,林老师明媚的笑容和清脆悦耳的话语便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事后经确认,她就是我的师母林韵玲老师了。初次见面,并非惊天动地,但一切都感觉轻松惬意,明朗美好。

此后与师母的接触更为频繁,因为林老师为陈老师贤内助的这身份,我去陈老师家中叨扰时得以时常见到林老师。他们的家虽然不大,却布置得很温馨,屋里总是井井有条,地板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处处彰显着勤劳的女主人的功绩。窗台养了些小盆的绿色植物,新鲜的绿意点缀着阳台和居室,令人甚觉赏心悦目。每当我在书房向陈老师请教问题时,林老师总是会静悄悄地端来两杯热茶,轻轻地放在桌上,微笑着离去。入冬后,林老师还会送来小火炉。在杯子上方升腾的水汽中,我唯一能想到的形容词便是温婉体贴。而我置身于这个温暖的房间,又是多么幸福啊!

而今虽已毕业7年之久,每每想到师母,她那慈爱的笑容依旧温暖着我。林老师那独特的眼神,使得我们目光接触时,总会先轻轻叩击我的心扉,接着便突然升腾,犹如一种事先被裹藏的香气,瞬间使我整个心胸溢满芬芳。我想,这就是林老师的魅力所在吧。师母是慈祥温暖的。在我的印象中,不管是在实验室、在路上、在老师的家里还是并肩工作的时候,师母总是面带微笑,微笑中充满了慈爱与温暖,同时带着一位真正的母亲的神色。每次去老师家,师母总会嘘寒问暖,问生活问学习。还记得一个小插曲,我在研一下学期时曾因困于个人感情问题,导致公共课的学习出现了麻烦,师母知道后并没有指责我,反倒细声安慰我,鼓励我在学习和感情上找到平衡点。我至今仍心怀感激,正是在老师和师母的关怀下我才顺利走出了那段低谷期。

不论生活抑或工作,师母身上的那份热情与专注令我们这些年轻人自叹弗如,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记忆最深的是2006年湖南省组织爆破工程技术人员安全培训时,陈老师是主持人,当时作为陈老师学生的我有幸参与其中,得以和老师、师母并肩工作。记得那时参加培训的学员有好几百人,在拥挤的报名室,一批批的学员熙熙攘攘,师母总是一边登记一边面带微笑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答他们报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午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一边吃着便餐一边检查整理上午的报名资料;直至下午报名结束后,我们都准备打道回府时,师母却仍坐在工作台前,又一次对报名名单和资格审查进行复核,确保周全。师母这种对工作的热情和专注一直激励我们在场工作的每一个人。当我迈出校园走向社会,尤其在工作岗位上越发体会到这种态度的可贵和重要。每当我心生懈怠时,林老师专注的面容就浮现在眼前,鞭策着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师母是与时俱进的。当我2005年9月进入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学习,师从陈寿如先生时,老师早已是博士生导师,62岁。师母和老师是同学,大老师一岁,63岁,为了发挥自己的余热,退休后的师母毅然决然地投入中南大学附属老年大学的管理中。二老总是能和年轻人很聊得来,“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师母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记得每次去老师家除了日常的聊天家常外,谈得最多的就是老师家的计算机。师母以前没学过计算机,但这丝毫不能阻止她追求新事物的渴望,和我学习探讨计算机知识也成了我们日常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师母是乐观坚强的。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喜欢运动的人一定是乐观豁达的”,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师母就是这样的人,喜欢运动,特别喜欢打乒乓球,后来的接触中才知道师母的乒乓球打得非常棒,曾经代表学校参加长沙市和湖南省运动会,屡次获得荣誉。记得最后一次见到师母是2014年1月,我因事到湖南出差,顺便看望老师和师母,因路上堵车,本该30分钟的车程,整整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到,到了老师家已经晚上7点多了,师母知道我还空着肚子便坚持要给我下碗面条。师母做饭的过程中我和老师聊天,才知道师母病了,并且已经做了好几次化疗,每天要去医院打吊针。当时脑子里猛然炸开了,一直闪现“这怎么可能?这不是真的!”我做梦也不会想到那个热情开朗精神奕奕的师母会得这样的病。当师母把热腾腾的面条端到我面前时,吃着味道久违的面条,我内心五味杂陈,可嘴上一时不知如何劝慰师母。因为我知道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师母却主动和我聊着家常和她生病这段时间的情况,只字不提化疗带给她的痛苦。看到师母积极地配合治疗,依然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疾病,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心中陡然升起崇敬之情。不知不觉到了师母和医生预约的时间,我只好起身和师母告别,没想到这匆匆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老师和师母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他们用伟大的人格魅力感动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学生。凡是和陈老师接触到的人,都会惊讶于老师身体的年轻和精神的矍铄,老师时常对我们说,他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和师母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师母不仅是老师生活里的良师益友,更是老师工作上的坚定支持者,40多年的恩爱和相濡以沫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羡慕不已。

师母离开我们已半年有余,太多的思念之情充溢心间,太多感激的话语如鲠在喉。敬爱之人已逝,可回忆将同文字不朽,它将流传下来,将承载我们的思念驶向远方,去往遥远天国慰藉亡灵。逝者不可追,望存世之人多珍重!我想对陈老师说,请爱惜身体,切勿过于悲痛,这是您所有学生的希望,相信也是师母的心愿。道一声珍重,道不尽世事沧桑,道不尽人间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