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分钟六十块,看病何其贵

十分钟六十块,看病何其贵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分别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出资保险费、针对六十五岁以上老人与贫困人群的健保福利,也是美国老人最为关注的切身利益。例如主治高血压、心脏病,同时接诊心肺、肝肠、皮肤病等。只是利用医院的床位、仪器、设施和人员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独立向病人、保险公司或政府收取医疗费。医院根据病人的疾病分类,治疗过程中提供的手术和服务等独立收费。医院是行政机构,进行医疗行政管理,提供检测手段服务但不担负医疗诊治服务。

国内医院的“专家门诊”挂号费五十块人民币老百姓认为这已经够高了,到美国才知“山外有山”。不久前妻子胸闷头晕,因有血压担心发生意外,必须去看医生。她拿到绿卡至今不足五年,没条件办美国最起码的老人医疗保险即Medicard(俗称“白卡”)。儿子急忙送她到“家庭医生”就诊。

每个华人家庭在这里有相对固定的一处家庭门诊医生,为了语言方便,选定的多是华人医生。这些在美国注册的华人医生许多是国内知名医科大学毕业,再在美国“充电”(进修或再读学位)的博士(Doctor,Dr.英文里医生、博士是同一个单词)。

去那儿得先电话预约,进门先交挂号费六十美元(现已涨到七十元)。女医生先给她做了最简单的指标测定,量血压、体重、身高、视网膜等等。家庭医疗所就那么四、五间普通房,没有大型检测设备。

诊断结论是高血压引发的昏眩,医生认为原来已用的降压药是对症的,只是剂量应当加大(由每日一片改为两片)。包括询问病史,前后大约也就十多分钟(候诊前等候的半小时在外)。

后来我因腿痛也去过那里,每次也就是一、二十分钟医生看诊时间。有时她能给你粒药丸,那本不属于门诊费之列,人熟了的“外加照顾”。家庭医生的责任是诊断、开处方。吃药或大型检查得另外去药房或大型医院。

六、七十块美金看十分种医生,你说贵还是不贵?不管怎么说,这是美国医疗环节的一个点滴。别说没有收入的外来探亲老人,就是有收入的美国人,感觉也是不轻的负担,因为这仅仅只是挂个号,真正的治疗还在后头。所以,在美国治病非得有医疗保险,美国通称的“医疗保健计划”或称“全美健康保险交换制度”(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exchange)。

美国的医疗保险体制分为公、私两块。大部分美国人参加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私人医疗保险,少部分美国人(包括社会特殊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由政府提供社会医疗保险。

上班“白领”、大公司、大企业从业人员及其家庭(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参保“私人保险”。这种保险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保险金。工作单位支付雇员的全部或大部分保险费,个人承担的保险金不是特别高。承保这类的商业保险公司非常多。因此,有了稳定工作也就有了稳定的医疗保障。这是美国多数家庭的状况。

即使私人医疗保险费用不太高,但很多老年人、失业者、残疾及贫困的美国人还是很难或者无法享受到私人医疗保险。为此,美国国会于1965年通过了《医疗保障法案》,授权联邦政府建立了两种社会医疗保险,分别是老年“医疗照顾”保险(Medicare)和贫民“医疗救济”保险(Medicaid)。

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白卡”(Medicaid)和“红兰卡”(Medi-care)。它分别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出资保险费、针对六十五岁以上老人与贫困人群的健保福利,也是美国老人最为关注的切身利益。

由州政府出资承保的“白卡”(Medicaid),享受人群是社会残障者、政府公务员、军人以及所有年满六十五岁以上低收入或无收入者。持“绿卡”的居民(外籍人士),申办“白卡”须持“绿卡”满五年、每年在美留住时间合符规定。

“白卡”只能在本州就医,因为州政府对白卡投保的费用有限,事实上有些地方凭白卡就医还行不通。例如有些“家庭医生”不一定收受“白卡”,但一般大型综合医院是能通行的。

联邦政府规定,所有六十五岁以上的美国公民必须参加Medicare(红蓝卡)医疗保险。从企业或公职岗位退休者,“红兰卡”保险费从退休费中按月扣除(新泽西州480元/月);对低收入或无收入持有Medicaid(白卡)的人群,可转而申请Medicare(红蓝卡),其中80%保费来自联邦政府。20%来自Medicaid(白卡)转付。

非公民(即持“绿卡”的居民)欲持“红兰卡”的条件是:(A)持“绿卡”五年以上(同前);(B)在美国工作获得四十个“工作季点”。所谓“季点”,是指每交税工作满一季度(三个月),算为一个“点”。四十个“季点”实际上就是累计工作满十年:(C)交纳“保费”:其中Part A(即所谓A计划),是指住院保险金。目前新州为400美元/月;Part B(即所谓B计划),是指门诊保险金。目前新州为80美元/月。这些费用如已持有“白卡”者,则从“白卡”转付。

Medicaid(白卡)与Medicare(红蓝卡)使用受地域限制。非公民持这类医疗保险离境(即离开美国)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否则将会予以废止,入境之后得重新申请;另外“白卡”只能在办卡所在州内使用。“红蓝卡”则全国通用

老人“医疗照顾”(Medicare)与贫民“医疗救济”(Medi-caid)两类健保在执行中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是政府拿钱,直接为贫困老人和弱势群体购买医疗保险,让社会弱势人群能够得到医疗照顾。据统计,前者涵盖着全美国4310万人,后者涵盖着4930万人口(2009年)。可以看出,这样做的初衷是积极的。

美国的医生分两大类。一是如前所述的“家庭诊所”医生。每个家庭一般有各自相约的“诊所”,而且这是规定,小病都得去那里预约就诊。诊所医生分科不是很细,在广告上有注明。例如主治高血压、心脏病,同时接诊心肺、肝肠、皮肤病等。大体上分牙科、眼科、内科、外科等大类。

“诊所”没有X光照片等大型检测设施,没有病房更没有药房。进门挂号,入内室就诊。开了处方去药房买药。特别情况可上门看病,但通常不这样做。

另一类叫“专科医生”,他(她)们分科较细,病人必须对症预约。专科医生一般在当地医院设立就诊区。依托医院设备,可以进行各类病理检测、化验、手术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的医生传统上都是自由职业者,独立开业,不受雇于医院。只是利用医院的床位、仪器、设施和人员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独立向病人、保险公司或政府收取医疗费。医院根据病人的疾病分类,治疗过程中提供的手术和服务等独立收费。一个专科医生可以利用不同的医院行医,他们与医院是一种搭配、合作关系。

医院是行政机构,进行医疗行政管理,提供检测手段服务但不担负医疗诊治服务。专科医生才是真正的医疗主体。有什么病就约看什么医生。专科医生手下配备的助手、护士、服务人员都在这个医生管理范围。

大医院也有综合就诊区,如急诊、门诊、“慈善医疗”、特别的专科治疗(如理疗)等。也有些医院采取直接的管理方式,医院雇佣医生,医生成为医院的雇员。这种方式当然最方便管理,但这种模式现在不是美国医院和医生之间关系的主流。

非急诊看医生都必须预约。虽然减少了医院排队现象,有时也带来不便,预约时间有的较长。

要着重重复提及前述在美国急病就医。对急诊病人,医生与医院不得事先要求交费,治病救人是法定义务。但“家庭医生诊所”是不收急诊病人的,如果送来了,也会转送大型医院的急诊处。无医保者看急诊,注意由你自己签字确认。如果由有收入的子女代签,意味着由他(她)们承担付款责任。账单一般会在事后寄来,这时候如果你属于“无收入”没能力付这笔钱,应当给医院社区医疗救济事务办公室打电话,说明自己的经济情况。救济办公室会让你填写一份表格。医院经过调查确认情况属实,会把你的医疗费用部分或者全部免掉。

全美国还有退伍军人及其家属约6000余万人,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5。他们享受“退伍军人医疗保险计划”,所需资金全部由联邦预算支付。针对孕妇、儿童、18岁以下的青少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即低收入的美国公民或者合法移民,可以申请“医疗救济”保险。

但是,还有4600多万美国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四千多万是些什么人?据调查,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是美国最穷的穷人,而是有工作的穷人(The Working Poor)。他们大都住在大城市的闹市区,大多是黑人、拉美裔人、亚裔人等种族背景,其中很多是刚到美国不久的新移民。这些人的收入刚刚超过政府规定的贫困线,所以没有资格申请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但也不愿意购买私人医疗保险。这些人大都抱着这样一种心理:即使我没有医疗保险,到时候到医院你也不敢不给我看病,尤其是急诊!正是因为抱着可以赖帐的心理,很多人都干脆选择不投医保。

再就是已经进入美国的“非法移民”,他们是没有健保的。奥巴马总统的“健改法案”与“移民改革”正是针对这样的难题。前者已于2010年3月几经修改之后获国会通过。《健改法案》力图使健保覆盖率由85%提高到95%;子女可以享用父母的健保服务提至26岁。这个法案如果在2014年生效,富人购买健保「富豪保单」时要多缴税,议会两党争辩后的结果是延期执行开征,由2013年延到2018年,今后完全执行可能还存在许多变数。由于两党的移民立场太难调和,近两年内全方位的移民改革希望还很渺茫,《健改法案》的实际实施也就还有待观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