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悲哀之心不死

悲哀之心不死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今中外,因天灾人祸而丧失信心,一蹶不振,直至亡国灭族的历史悲剧屡见不鲜。悲哀之心永不死,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化悲痛为力量,不断努力夺取新的胜利,这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待艰难困苦的正确态度。灾区人民的铮铮铁骨显示了不死之心的勇气和力量。

国旗低垂,山河齐哀,举国同悲,全民共咽。在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里,从神州大地到中国驻外机构,从城市乡村到抗震救灾前沿阵地,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通过各种方式沉痛悼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用泪水、用行动抒发对震灾的哀痛之心和伤感之情,以极其肃穆庄重的最高礼遇,表达着对生命的极大尊重。此时此刻,崇高的人道主义熠熠生辉,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最好昭示;此时此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再次升华,民众蕴涵的大悲大爱正转化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

哀莫大于心死。古今中外,因天灾人祸而丧失信心,一蹶不振,直至亡国灭族的历史悲剧屡见不鲜。它们深刻启示人们,灾难的降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有时是无法预知、无法选择、无法避免的。但是,如何应对灾难的态度和举动却是可以选择的。痛定思痛。在灾难面前,是心死还是心活,是消极还是积极,是退却还是进取,不同的态度和举动,必然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人们无法消除灾难,但可以战胜灾难。累累的伤痕,或许就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表示着前进的一步。在悲痛中学会坚强,在苦难中凝聚力量,坚持不懈与灾难殊死搏斗,你就会改写哀莫大于心死的历史,创造人间和生命的奇迹;有了苦难面前不死心的精神,你就有了一根富有神奇色彩的魔棒,将引领你蹚过失败的险滩,穿越心灵的沼泽,到达阳光的彼岸。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磨难的民族,我们的党是一个久经锤炼的政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不衰,久经风雨而弥坚,就在于培植形成了一种不向任何艰难困苦低头屈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被称为中国“骨头最硬”的鲁迅,面对1926年北京学生惨遭反动军阀的屠杀,他没有丝毫的胆怯,而是以笔为刀枪,勇敢地向反动势力宣战,他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大声疾呼:“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927年,面对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血腥大屠杀,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同志,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踏着他们的血迹继续前进。悲哀之心永不死,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化悲痛为力量,不断努力夺取新的胜利,这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待艰难困苦的正确态度。这次汶川抗震救灾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伟大力量。在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感天动地的举国驰援,爱心涌动的无私奉献,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把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传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地震,可以使山河改变,但改变不了我们战胜灾难的信心;灾难,可以失去家园,但动摇不了我们重建家园的决心!”灾区人民的铮铮铁骨显示了不死之心的勇气和力量。从“汶川挺住,汶川加油”到“中国挺住,祖国万岁”口号的变化,从人溺己溺的自然情感向为灾区作贡献自觉行动的转化,历史永恒见证了生命意志的顽强和活力,还必将继续证明,“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挑战还在继续,胜利还未完全到来,让我们在哀悼中凝聚力量,在悲痛中继续前行,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做起,举全国之力,以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告慰逝者,这无疑是对遇难同胞的最好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