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能”与“不为”

“不能”与“不为”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能以困难多、难度大为借口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畏缩不前,忘掉起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重读《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致的闭幕词,这篇光辉著作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巨大力量源泉。谁能说,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亿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严防死守,力挽狂澜,夺取今年夏天抗洪抢险斗争全面胜利不是愚公精神的发展呢?今天,学习抗洪英模,弘扬抗洪精神,再来读一读这篇光辉文献,就更催人奋发,激人奋进。笔行至此,我又想到了《孟子》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说,让一个人“挟泰山以超北海”,这个人说不能;但让他去为年长者“折枝”(意即弯腰行礼),则并非真的不能,而是不为了。

不能,是无法做到;不为,是不想去做。用锄头挖掉太行、王屋二山,在愚公看来,也就是“为”与“不为”了,而对智叟来说,那就注定是“不能”了。能否取得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对全国广大军民来说,也是“为”与“不为”了,而对像广东省恩平市人事局局长黄汉良等极少数人来说,也就注定是“不能”了。

实际上,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似乎也有“不能”与“不为”之分。因为干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也肯定是存在的。这种“难”,大致有四种情况:确有暂时难以克服的客观困难而不能为之;工作中碰了几次壁,受了一些挫折,杯弓蛇影,心有余悸而产生畏难情绪;抓落实不到位,工作干不好,却不愿承认自身素质差,而一味挖空心思摆困难、找借口;“懒”字当头,懒得思想,懒得计划,懒得动手,在“难”字挡箭牌后敷衍度日。这四种情况,第一种还情理可容,后三种就都有点“情无可原,理无可恕”了。

诚然,干好一件事情,完成一项任务,确实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和配合,但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能以困难多、难度大为借口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畏缩不前,忘掉起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知难而进,才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只要我们人人都有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全国人民都来进一步实践和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眼下不能之事,历经磨炼终能突破;缺少这种精神,举手之劳也“不为”,于事业、于个人又有多少好处呢?中华民族美好的品格和坚毅的行为一旦结合与集中起来,必将产生撼天动地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定会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新阶段,真正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原载《宁夏宣传》1997年第6期,《宁夏工作研究》1997年第9期,《西北民兵》1998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