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忆林海写春秋

最忆林海写春秋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屈指算来,伴着广袤林海苍松年轮的增叠,伴着千山万壑常年奋涌的林海,《林海日报》走过了她半个世纪的历程,迎来了创刊50周年的光荣节日。在《林海日报》,我结识了一批同事和朋友。为此,我感谢《林海日报》。《林海日报》推动、陪伴、记录了大兴安岭林区50年来开发建设、开放改革的前进步伐,她的功绩属于历史。《林海日报》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对《林海日报》的怀念将是永久的,《林海日报》的辉煌也将是永久的。

1953年11月11日,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诞生了新中国林业战线的又一份报纸。这就是今天的《林海日报》。屈指算来,伴着广袤林海苍松年轮的增叠,伴着千山万壑常年奋涌的林海,《林海日报》走过了她半个世纪的历程,迎来了创刊50周年的光荣节日。这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的大事,也是全国林业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大事,理应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祝贺。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刚刚开始。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大兴安岭林区,第一次有了机器的轰鸣和房屋的身影。第一代建设者走进密林深处,沉寂千年的兴安林海,开始了为祖国社会主义输梁送柱的岁月,兴安岭和她的建设者为祖国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人们如今想起来,仍不免激情满怀。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林业已经与时俱进地迈入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大兴安岭人正在天然林保护中贡献着自己崭新的辛劳和智慧,而《林海日报》以她独有的方式雄辩地伴随了并仍在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在她散发油墨香味的字行之间,闪耀着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的晶莹的汗水和智慧的光芒,展示出半个世纪兴安林海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有口皆碑的辉煌。

只有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活过的人,才会真正体味一份植根于当地土壤中的报纸,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说她不只是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政策,传递了林区内外的信息,而且还给予人们以文化的慰藉,从根本上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改变着人们的命运。自然,这种作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区交通、通讯尚欠发达时更为显现。记得1968年我从北京初到林区,在我劳动锻炼的林场工队里看到《林海日报》(当时称《海林战报》)时的情景。捧在手中的虽然是一张4开小报,但她似乎一下拉近了我与现代文明的距离,拉近了我与往日生活的距离,似乎一下将窗外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逼至千里之外,也成为我人生历程中永不磨灭的亮点。我也记得在山场工队里见到工人们传阅《林海日报》时的情景,虽然他们和我关注的文化层面不尽相同,但是从中得到的鼓舞和慰藉,却永远相通。

我的新闻从业生涯是从《林海日报》开始的,并在这家报社获得了10年报龄,这是我可以引以为荣的历史。我将《林海日报》视为我的第二所大学,在这里我学习了新闻、学习了林业,也学习了社会,使我在后来的报人生涯中得以一步一步往前走。在我的感受中,《林海日报》是一份极具特质的报纸,大兴安岭是落叶松的故乡,《林海日报》立足林区,服务林区,充满了“松树油子”味,换句文雅的话说就是极富松脂的芳香。那时传媒业尚无现在“宽众”、“窄众”孰佳的理念和思考。但《林海日报》以为林区读者服务为己任的明确定位,保证了这份报纸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热情的接纳,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这应该说是我从新闻业务书籍上得不到的新闻训练,形成了我以后长期从事新闻办报工作的理念。

在《林海日报》,我结识了一批同事和朋友。他们当中有50年代的老报人,有从各地分来的大学生(其中不乏北大、南开、北师大这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当然也有在当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他们朝夕相处,耳濡目染,随着时日更迭,使我受益匪浅。如今回想起来,当时《林海日报》尊重知识、研究业务的风气还是很浓的。虽然那时尚在“文革”期间,记者在报纸上发稿既不署名,又无稿费,但是大家办报办得投入,写稿写得认真,拿出来的每篇文字都是倾注心血的。平常在一起研究的多是专栏设置,标题制作,版面设计,为某篇稿件的字斟句酌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也曾有过。如今,这种现象在某些报社怕是找不到了,因此,每每回忆起当年情景,总让我心往神驰。古语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果偶然提笔,自然不可苛求,但对于我们这些以文为业,靠“爬格子”度日的人说来,对文字、对写作永远保持一种敬畏感和认真的态度,确是一份价值连城的终身财富。为此,我感谢《林海日报》。质言之,《林海日报》的同事们,并非人人都是高手、能人,有的人甚至还远远说不上资质聪慧。但是,我从他们身上却感受到同一种精神:努力奋进。他们那种直面人生、不断努力、决不懈怠的人生追求,给我以启迪,给我以鼓励,鞭策我不断学习,努力前行,即使在坎坷前、在逆境中也不轻言失望,而且尽自己的力量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以此来充实自己的人生。这应该说是《林海日报》给予我的最宝贵的赐予,她给了我记者这一身份,使我有机会走遍林海,广泛接触人群,得以以社会为课堂、增长见识、学习业务、解读人生,奠基了我一生的生活轨迹。这种收获更是决非文字能够表述,却将永远记在我心中。

《林海日报》推动、陪伴、记录了大兴安岭林区50年来开发建设、开放改革的前进步伐,她的功绩属于历史。《林海日报》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有的正在《林海日报》努力工作,有的则走向四面八方,在国内外和林区内外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在国家机关、新闻媒体、大专院校等不同单位,带着《林海日报》给予他们的关爱继续走着人生的路。他们对《林海日报》的怀念将是永久的,《林海日报》的辉煌也将是永久的。

(原载《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9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