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经》中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们分别出自《易经》中的《乾卦》和《坤卦》的象辞。应当提倡在人生的全部过程中,要永远保持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还意味着一种开拓创新、日新又新的精神。过去常常强调“自强不息”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也是十分重要的。

《易经》中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们分别出自《易经》中的《乾卦》和《坤卦》的象辞。这两句话的原来意义,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从“做人与处世”方面来考虑,它对于正确地“处己”和“待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呢?“天”,在这里是指自然界,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和云雨风雷的变化;“健”,有着刚健有为、运行不止和生生不息的意思。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认识到自然界的春、夏、秋、冬,随时变化,气候的寒暑往来,周而复始,白天和黑夜,相互交替。这一切,总是那样生生不息、永不停止,显现出一种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勃勃生机。从这一自然现象的启示中,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当学习和效法自然界的这种精神,在人生的过程中,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要自力更生、发奋图强,都要不断前进、勇于拼搏。这就是说,在人生的全部过程中,一个人既不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更不能因循守旧、自暴自弃。应当提倡在人生的全部过程中,要永远保持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不管遭到什么逆境厄运,都要能够“自胜”、“自强”,以坚强的毅力来克服各种困难,永不停息地前进。

一般来说,在顺利的环境中,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容易的,那么,在逆境中保持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就比较困难了。困难和挫折,是对人的品质最大的考验。一时的勇气是容易做到的,而持久的毅力往往是非常困难的;一时的发奋图强是容易的,而长期的持之以恒则是很难的。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此而特别提醒人们,“持之以恒”在一个人的事业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在诗中说:“鼓勇未为殊,绵绵功在长,一息不相续,前勤皆已亡”(《和龟山此日不再得》)。意思是说,一时的勇气并没有什么特殊,只有绵绵不断的坚持,才能取得长期的功效;一旦停止了,以前的努力也就前功尽弃了。不论是读书、写作或者是锻炼身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要做到持之以恒。从这一点来说,要“自强不息”,必须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自强不息”还意味着一种开拓创新、日新又新的精神。“自强不息”也就是要不断地有新的追求、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艺,不断地有新的成就,永远也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人的一生,只有不断地追求新的创造、新的发展,才能获得新的进步和新的成就,也只有在这种新的追求中,人的生活,才能更有意义,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中国古代的经典《大学》中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古代的商汤在他盥洗的盆上,就刻写着要每日不断地把自己的污垢洗净,使自己永远保持“日新”的精神。

“自强不息”要求一个人永远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自以为是;“自强不息”是说自己要时时警惕自己,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样;“自强不息”是说要像四时运行那样,永不停止。“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对人的生活意义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

过去常常强调“自强不息”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也是十分重要的。

什么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呢?“地”就是“大地”,“坤”就是“顺”的意思。为什么说“地势”是“顺”的呢?古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地”是顺承“天道”的,其势是“顺”于“天”的,同时,地的“体”是“厚”的,能载万物,有使万物生长发育的功能。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一生,应当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能够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也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有宽厚和广博的胸怀,来包容和宽恕天下的一切人和事。

人们通常把“大地”比喻为万物的母亲,它不但生育万物、培育万物,而且爱护万物。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厚德载物”说的是人对待他人的态度。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意志高远,要宽以待人,要有厚实的品德,要能最大限度地容人,要像大地一样,使万物都能在他的怀抱中生长。中国古人有一句著名的联语是“有容德乃大,无私心自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厚德载物”要求一个人有高尚的道德,能够关心人、爱护人,能够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要有救人之急、成人之美的品德。

人在社会中生活,总是希望自己在生活上能得到满足、在事业上能有所成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等等;但是,对如何使他人也同样地在生活上得到满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得到尊重这些问题却很少想到,而这一点正是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和道德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一个有宽广胸怀的人,他总是常常想到别人、想到自己周围的同志,特别是那些有各种各样困难的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张载在他的《西铭》中曾说到这种道德高尚的人的心胸和境界。他说: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凡天下疲窿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张载:《张子正蒙·西铭》)

这两句话所包含的意义是很深刻的。它的意思是说:“天”和“地”就像是人的父母一样,使人们能够在其中生长和发育。人在天地之中,是非常渺小的。因此,人既禀受天地之气,就应当像天地一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仁爱博大的胸怀,要把所有那些疲窿残疾、茕独鳏寡的人[这里的“疲窿”是指衰老多病,“残疾”是指身体有残疾的人,“茕”、“独”是指没有兄弟孤独无靠的人,“鳏”是指老年而死了妻子的人,“寡”是指老年而失去了丈夫的人],都要看作是我们兄弟中的颠连困苦而无处诉苦的人,我们应当对他们给予最大的关心和帮助。

张载还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是同伴的意思),这就是说,所有的人,彼此都应当是亲兄弟;世界上的一切万物,都是人类的同伴和朋友。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厚德载物”思想的一个发展,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的“仁民爱物”思想。

“厚德载物”还要求一个人,能够不嫉妒他人的长处和优点、不淹没他人的功劳和成绩,不抱怨他人的借误和过失;相反,他心地善美、气量宏达,看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就像是自己的才能和优点一样高兴,看到人家的功劳和成绩,就如同自己的功劳和成绩一样愉快,看到人家的错误和缺点,就如同看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一样感到痛心。正像《大学》中所说的,他应当是“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技”就是技艺和能力,“彦圣”就是道德品质)。

“厚德载物”还要求一个人能正确对待同自己有过各种矛盾和冤仇的人。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的问题。在《论语·宪问》中,孔子的学生曾经问他: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是否应当用“恩德”来报答呢?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就是说,在对人处事中,我们不能毫无原则地去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但是,我们却应当用“正直”来报答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所谓“以直报怨”就是要以公平、正直、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的态度,不计较他人对自己的这种“怨恨”。即使他人对自己的某种“怨恨”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一个有道德的人仍然要以公正、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来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在待人与处事中,对自己,一定要“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对他人,一定要“厚德载物”,与人为善,既要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又要更好地协调同他人的人际关系,增强人和人之间的凝聚力,这确实是人们处事与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

总之,“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优良道德传统,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弘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对于增强人们的道德品质,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罗国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