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太宗更是明确提出,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就在这种气氛中产生了,典故语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一个非常生动而有益的故事,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来看,这于我们专一攻读、精心研究某一门学问、潜心治学也很有启发。

●故事背景

宋朝建立以后,鉴于五代时期“大者称帝,小者称王”纷乱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镇拥有重兵,不受中央节制。而要避免宋朝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就必须“兴文教,抑武事”。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还迅速恢复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加紧选拔文人充实各级官僚队伍。宋太宗更是明确提出,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风。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相形之下,赵普的学力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太祖曾多次向赵普问及前朝制度,他都无以对答,甚至出错。

太祖认为:“作相须用读书人。”分明是说,你赵普并不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读书人就不能做宰相。

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赵普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远离了政治中心。时隔八年,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赵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赵普由野入朝,几年间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赵普昔日不学无术的劣势也就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君臣们也越发认为赵普的学养不够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就在这种气氛中产生了,典故语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故事梗概

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在殿前,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皇帝说好,赵普也跟着说好,同时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都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旁边站着一位一直不声不响的翰林学士卢多逊,极有学问,根本瞧不上赵普这个肚子里没有半点墨水的人。他等赵普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前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还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麻烦就来了,赵匡胤恼羞成怒。

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画,一边画,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赵普身上脸上都是墨汁。

受此奇耻大辱,赵普开始发愤读书。他看的书放在专门的大书匣里,除了他谁都不许动。大臣们只知道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读的是什么书。等到赵普死后,仆人打开书匣,才发现里面原来只有《论语》的后半部分。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此书后来成为了士子大夫、帝王将相爱不释手,必读经典。攻城略地,制定政策制度、祖宗家法都有半部《论语》的功劳,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统治的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那个“半部论语”情结有关。

●智慧之窗

赵普是宋赵匡胤的开国之臣,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为赵匡胤出谋划策,立下汉马功劳,不可谓不智。他三度出任宰相,不可谓不受重视。赵普他祖上三代都是小官吏,在家庭影响下,耳闻目濡,从小便熟悉吏事,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今后从政治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说他少读经史书籍,不过是说他没有理论知识,治国韬略也少有理论支持,但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一旦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那就是一次质的飞跃。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一个非常生动而有益的故事,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来看,这于我们专一攻读、精心研究某一门学问、潜心治学也很有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