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太宗以人为镜

唐太宗以人为镜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辅佐唐太宗,忠心直谏,敢于触犯皇颜,开明的唐太宗对他多有敬畏之心。以人为镜,此典故记载于《资治通鉴》中。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他请求太宗允许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为魏征营构大屋。

●故事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军事家。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开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在皇帝位上,虚心倾听群臣的意见、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使百姓休养生息,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了一个高峰。

魏征,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辅佐唐太宗,忠心直谏,敢于触犯皇颜,开明的唐太宗对他多有敬畏之心。以人为镜,此典故记载于《资治通鉴》中。

●故事梗概

有一次,唐太宗与魏征探讨君臣问题,太宗问:”什么样的君主是明君、什么样的君主是昏君呢?”魏征回答说:“君主之所以是明君,是因为他能够兼听大家意见,君主之所以是昏君,是因为他偏听偏信。以前秦二世住在深宫大院,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大多已经失守,自己也不知道。”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那么君臣之间该怎样,作为臣子又该是怎样的呢,太宗又问。魏征认为:“君臣之间,应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他请求太宗允许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见说,又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魏征得回答让太宗十分欣赏。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督其勤政。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于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功不可没。

●智慧之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多,但能做得到的人少。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彪炳史册,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做到了从谏如流从善如流。作为臣子的魏征,察微知著,刚正不阿,光明磊落,智谋过人。又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