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背轭走向整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背轭走向整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关系上,从背轭走向整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重德求善”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和以“重知求真”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两大基本形态。因此,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面大旗,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毫无疑问,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分裂是中国人精神觉醒的重要内涵,是中国人的历史进步的突出标志。

应约撰写一篇有关文化发展的文章,最近一直在查阅资料。乘此假日时间,闭门谢客,将其整理出来。总的思路是:从背轭走向整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全球文化运演态势看,伴随着世纪交替和第三个“千年纪”的到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地区的文化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转型和重建。现在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21世纪将是人类文明的“新的轴心时代”。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如何站在新时代、新理论和新思维的高度,调动一切文化资源,实现新一轮的精神超越,建构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并为即将出现的“新的轴心时代”贡献一份中国的智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庄严而又神圣的历史课题。问题是复杂的,答案自然也是多元的。我们认为,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关系上,从背轭走向整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沟通

以“重德求善”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和以“重知求真”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两大基本形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理念的隽永;但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观照,它们在自身发展中又都表现出了各自的理念缺憾和内容极限。为此,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必须以雍容大度的开放胸襟和人类文化一体化的时代视角,与西方文化进行积极的沟通与对话。

要沟通与对话,就必须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这里所说的西方文化,绝不是指西方的某一种具体的文化理念或文化事象,而是指一个发展过程。从历时态上看,西方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种文化形态,即以民主科学和宗教精神为核心的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以科学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和以非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后现代文化。这三种文化虽然历时递进,但其中许多文化因子却有着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因此,我们所说的与西方文化进行沟通和对话,实质是与西方文化的整个流程进行沟通和对话,是与西方文化中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因子进行沟通和对话,从而获取精神上的启迪和文化上的灵感。

但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三种倾向值得注意。第一是排拒,视西方文化为异端,对其大张挞伐,这实质是保守主义的余绪和折射。第二是放任,坐视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无情地吞噬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这实质是自由主义的立场和态度。第三是把玩,承认西方文化的价值,但只是把它当作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这实质是学术主义的心态和表现。毫无疑问,在全球化一日千里的今天,排拒是徒劳的,放任是自戕的,把玩是庸俗的,它只能成为偾事的原因和后人的笑柄,而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则毫无裨益。

其实,在全球文化视野中,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提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促进全球文明,重构民族文化。在这一基本原则下,我们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干,以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为枝叶,来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文化才能既充溢着中国的风格和气派,又能在与西方文化的沟通和对话中得到锤炼和升华。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从文化的整体结构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其内部的两根重要支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各有不同的气质与品格。科学精神是一种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人道精神、人格精神。前者关心的是物,追求的是至真;后者关心的是人,追求的是至善。二者的起点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共同指向创造一个人物俱昌的繁荣世界。

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弱项所在。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模糊的、直观的、顿悟的,“天道”与“人道”无从分辨,“天人合一”与“人人合一”难解难分。这使科学精神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曾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的价值体系和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使人们身有所安、心有所系、魂有所归。但经过五四运动的疾风骤雨,尤其是经过近20年市场经济大潮的拍打冲刷,现在这套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已经魅力不再。这又使人文精神后天缺失。因此,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面大旗,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合则齐美,离则两伤。西方近代文化过于强调科学精神,结果造成了精神颓废、信仰丧失、道德滑坡、人际关系冷漠和社会秩序紧张的人文危机。这一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注意。而中国文化过于注意人文,结果它所提供的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又在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风雨飘摇。这一惨痛教训,亦值得我们汲取。

基于人类文化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中,既要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面大旗,又要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其“高扬”与“融合”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各司其职,科学精神要以认识和改造自然物质世界为目标,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人文精神要以弘扬人的生存价值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二是互相弥补,科学精神要弥补人文精神对自然研究不足的缺陷,显示出人类理性思维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人文精神要弥补科学精神对人本身关注不够的缺陷,显示出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意义和不朽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张力;既有科学理性,又有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三、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三纲五常”,强调“克己复礼”,并由此衍生出了一套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的社会关系网,文化主体的人只能在伦理纲常所给定的价值空间里匍匐爬行。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统一的文化。不过,这种统一是以牺牲个体价值为前提的,因此它是野蛮的。自从五四运动揭橥“人的解放”的旗帜,直到今天市场经济对个体价值的张扬,经过80年的启蒙,终于使中国人的理性意识日渐复苏、个体价值不断凸显、主体精神明显提升。毫无疑问,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分裂是中国人精神觉醒的重要内涵,是中国人的历史进步的突出标志。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度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南辕北辙,个体精神与整体精神的矛盾对立,个体价值对整体价值的扰乱破坏,这一切又超出了个体价值域的界限,因此也是非理性的。

其实,不管是野蛮的整体价值,还是非理性的个体价值,都会导致人的世界的荒芜,造成人的信仰的缺失,引起人赖以确证自身的家园——社会关系的紧张。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个体普遍主体化之后,人们就会感到小我狭窄空间的窒息,就会感到对物的占有欲其结果只是物理的、量的扩张,对生存的质量并无根本改善。在这种情况下,从大我寻找广阔天地,从关心整体来感受人生的价值、体验人生的乐趣、达到心灵的充实,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为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努力实现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哲学路径是,把个体和整体的发展尺度和聚焦点都放在实践的超越本性和创造本性的张扬上,从而使二者的统一方式成为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人”已不再是超越个体之上、存在个人之外的那种实体大我,也不再是彼此孤立、相互分裂的单子式存在的小我,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体之中、又把一切个体从本质上统一为整体的“类”的存在。这也就是以类为主体和本位的人的自由、自觉和自为的、动态的、开放的群己统一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既使个体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又使整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999年10月8日(星期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