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渐行渐远的乡村哲学

渐行渐远的乡村哲学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实说,是外婆这个生产队长指挥有方所产生的效益。但外婆却渐渐地衰老,疾病也找上门来,慢慢吞噬着她的肌体,为了子女和儿孙的幸福,坚强勤劳了一辈子的外婆倒下了,倒在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那个大大的家里,从此再没能起来。长大后外婆的家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平安和谐。

很久没能走进农村,去感受那浓郁而厚重的泥土气息,作为一个写作者,这是一种极大的失败,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说这是在空中楼阁中的观望,终究不会有多大的出息。泥土,乡村,这是多么熟悉而亲切的词汇,在我的幼年,我的童年仅有的岁月里曾陪伴过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却疏远了它们,以致与它们接近都成了我的奢侈,靠近它们竟成了久远而珍贵的事情,我不得不向泥土致敬,向我曾经熟悉而亲切的外婆桥致敬。因为我的祖辈在农村生活过,和千千万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一样,无论走多远,我们的先人依然埋藏在泥土里,这是永不磨灭的事实。

小时候外婆的家

小时候外婆的家很远,远得让我们兄妹三人和母亲一年能去上一次,几乎近于奢侈。往往只有在寒冷的冬天里才能坐上遥远的长途汽车走到外婆的家,常常是天不亮出发,而到了外婆家已是日落西山的时候,即便那样下了车也还要走上半个小时的石子路,母亲拉着我走在石子路上,急切而又漫长……那样的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遥远的梦,外婆的家好远好远……

小时候外婆的家很大,人很多,外婆就像一个生产队长一样和外公领着大舅、二舅、三舅和大姨、我妈、三姨、四姨还有五姨,干着生产队的活,养着孩子,每天不辞辛苦地做着繁重的体力活,风里来雨里去,永远不知疲倦地白天干完田里的活,还要在晚上点着煤油灯做着针头线脑的活儿,做完一双又一双鞋,这双鞋没做完那双鞋又破了,每一针每一线都纳着外婆的心血和泪水。我曾写过《外婆》这篇文章,也发表了,而那样的叙述都是母亲诉说给我的。为此,我依然还是没能表达出我的心意,因为我所敬重的外婆是一位坚强而又坚忍不拔的女性。在一个刚刚复兴还不能彻底摆脱饥饿的年月里,用背篼背出来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用木头车子推出来的生活同样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而外婆正是受了那样的苦累酸甜才一步步走过。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年月里,是任何一位母亲或许具备但不一定能够承受的,那种为了生活而坚韧的精神,我依然以敬佩的眼光来诉说着外婆以及她的家。为此,我深深地向外婆鞠躬,以表达一个晚辈为她毕生付出心血的敬意。

再后来,走向外婆家的路都变成了柏油马路,驶向那里的车也越来越多,去外婆家的次数也增多了。外婆的家开始有了一台十几英寸的黑白电视,那算是最值钱也算最像样的家电了。在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得乡村角落里,一排土坯房,宽敞齐整,院里有架葡萄树,每年结出的果实足够哄我们这些子孙了。每到葡萄成熟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光,以能吃上外婆家的葡萄感到幸福和知足。在很宽敞的院落里,外婆养着鸡鸭羊,大舅二舅他们还养着他们喜爱的鸽子,房顶上每天都会有不同种类的鸽子飞翔着。无论春夏秋冬,鸽哨声总是响彻在外婆家的庭院里,房前屋后充满了温馨,那是普通农家特有的气息,当然也或许是少有的气息。那一声声鸽哨声响彻在蔚蓝的天空中,那是幸福的鸽哨声,希望的鸽哨声,自然而嘹亮。房檐下还有燕子在一口一口垒砌着自己的窝。人常说,燕子总是在吉庆幸福之家筑巢的,再后来的日月里,外婆家所发生的变化,足以证明那句古话的分量。

记忆中,外婆家门外还有一棵桑枣树,在成熟了的时候,二舅总会上树为我们摘上一些,用一个小瓷缸子端来让我们吃,那算是小时候吃的阔气的水果了,往往吃得我们满嘴乌黑,牙也成了紫葡萄,但嘴里和心里却是甜滋滋的。

随着日月的推移流转,外婆这个生产队长把儿女们的生活一个个安排得妥妥当当,并且各个有了自己的房也有了自己的家,外婆才渐渐从苦累中熬过来,缓了口气,再接着抚养孙子孙女。常常去外婆家时,总见外婆汗流浃背地坐在葡萄架下抱着我的小表弟小表妹,那种劳累可想而知了。对于一个旧时代的女性来讲,操持家务,勤劳善良,后来事实证明,用善良和真诚来对待生活,每个人都会有不小的收获。生活总不会辜负用心对待生活的人。

外婆的家如旭日东升,日子过得越来越顺遂,先前的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窗明几净,屋里家电样样齐全。如实说,是外婆这个生产队长指挥有方所产生的效益。

但外婆却渐渐地衰老,疾病也找上门来,慢慢吞噬着她的肌体,为了子女和儿孙的幸福,坚强勤劳了一辈子的外婆倒下了,倒在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那个大大的家里,从此再没能起来。外婆走了,是在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走的,她的干练利落随着她的生命渐渐消融了,她没有拖累子孙,这样的老人仅用敬重是不能够表达她一生所付出的代价和心血的。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把所有的爱所有的力量所有的精神都奉献给了那个大大的,和中国千百万农家一样的家庭里,走完了自己普通而又艰辛的一生。

长大后外婆的家

长大后外婆的家如同一个部落一样,是原来家的三倍。大舅、二舅和三舅又都开始建筑着自己的巢穴,一户一庭,建得有模有样,一家比一家宽敞明亮。院里也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整齐有序,有牛羊鸡鸭,圈舍也错落有致,俨然一个集体农庄。尤其是各个家里都养上了奶牛,颇具规模,更是茁壮地成长,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家电早已更换了几代,大舅家里已经有了小轿车,大表弟开着,走哪儿都很方便,对于一个时代的农民来说,这样的实惠是不言而喻的,或许也正是中国千百万农民的心愿,享受着现代化的实惠,感受着新农村建设的福祉。

长大后外婆的家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平安和谐。二舅在当年仅差两分与大学无缘,但他把希望和寄托全部放在了子女身上,各个学习成绩优秀,小表弟小表妹也都在重点中学读书,成绩也排在前面,奖状贴满了他们家的墙角。那种无形的荣光总是挂在他们的脸上。大舅的儿子我的大表弟虽没能读大学,但也学习了电脑设计,开了家广告装饰公司,也算是小有成绩。其实,人只要不偷懒,勤能补拙就是真理,生活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外婆一家就是典型的中国农民的代表,并且是走在前面的中国农民,勤劳富足着。

外婆家摆脱了牛耕式的耕作方式,结束了节衣缩食的生活,更结束了象征一个时代的糠窝窝、苞谷面、黑面馒头的日子,更结束了补丁摞补丁似乎才是那个特定时代穿着的象征。结束得那样快,结束得那样有痕迹,给人留下特殊滋味和气息的时代,贴满了标签的年月,心酸的年月,富裕幸福的年月,都让外婆一家饱尝着感受着体味着,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永远挥之不去的仅有的时光。

外婆今天的家

今天外婆家里的生活依然在蒸蒸日上,并且越来越富足。各个家里开始建造着自己的二层小洋楼,大舅已经安顿好了两个表弟,在城里一人买了一套楼房。如是说,在曾经的年月里是不敢想也没能想过的事情。各个的集体农庄变得越来越充实,一年有一年的变化,一年有一年的收获,并且二舅三舅不惜代价的供养着孩子们出去上学。大表妹已经从护校毕业了,在一家医院实习,几个小表妹也都在上高中准备着考大学。他们不辞辛苦地坚守着外婆和外公所走过的路,只不过一切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做着同一件事情,在劳动着付出着,也在享受着生活带给他们的实惠。

今天外婆的家里已经没有了鸽哨声,让我眼馋的葡萄树也被砍了,是给农用车让了位;门外的桑树也被砍伐殆尽,成了牛羊的圈舍。葡萄、桑枣已经成了我永久的记忆。小时候浓浓的乡土气息渐渐被水泥沥青消融了,钢筋水泥建筑的院落虽然看似干净也漂亮了,但却少了一种小时候才有的那种淳朴浓厚温馨的滋味,乡情也在渐渐地淡漠了。一切似乎都被城市化所驱赶着,也正走进了“程式化”。隐隐之中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别的什么……总之,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在流逝着人间的某种珍贵的东西……亲情、乡情、友情……

乡村,泥土,乡情,是永远不会褪色的话题,但当我再次面对她们的时候却又让我不得不思考,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个杞人忧天的人,我不是个思想者,但我有着简单的想法,就是让我生活在农村的亲人们过得富足而幸福,而不是各个都要圈在高楼大厦里才算是城市化,全部拥挤在城市中才算是城里人。其实只要把更多现代化的资源合理分配到农村,让更多的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生活条件,去拥有,去享受,这就是农民真正的实惠。而不是用他们的土地换成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让他们拥挤在城里,心里却失落着,失衡着,过没有着落的生活。要知道,高处是不胜寒的!

我为我仅有在农村不多的亲人们祝福,还望他们能够坚守仅有的小时候才有的浓浓的乡情,浓浓的亲情,浓浓的乡土气,浓浓的手足情,如同外婆家的鸽哨声永远响彻在耳际,让心灵有所归属,有所归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