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孤独的抵抗者

孤独的抵抗者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孤独的抵抗,这种侠士气概,令许多白脸精英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然而,“清洁的精神”“他者的关怀”已然成高山流水,在当代已没有一丝一缕的余音。《四十七士》是幕府时代的日本,是日本近代文明的前夜,是日本以义理耻勇为信条的武士精神的铸造期。作为同文同种的东亚邻居、兄弟,中日两国百年恩仇,不是人能说清楚的事。你们的强者与胜利的理论失败了。

阅读张承志,并跟踪他的思想,是从《心灵史》开始的。

之前,他还有《北方的河》《黑骏马》等,我都没有读完过。那时的张承志,是一个敏感和激情的作家,与我的生活跟体验没有多少联系。个人以为,《心灵史》是张承志写作的一道分水岭,之前和以后,土地虽是一样的,但景象却截然不同。

读《心灵史》时,我才二十多岁,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心潮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波澜起伏,有时甚至无法自制。原来也有这样的文字,原来也有这样的史笔。始读的震撼留在心底的印记,至今仍没有抹去。之后,他的数十篇随笔散文和小说,能找到的,我几乎一一读过。也买来送给朋友,或者受赠于友人。书架上有了张承志的著作,看上去也肃穆和有分量了许多。张承志的写作,纵横恣肆,如灵魂呐喊,似热血喷薄,捶击心灵,拷问生命。这样畅快淋漓、运笔如风、内涵独到又工于修辞的文字,似有百家痕迹、韩柳遗风,使人对于“文以载道”的文章品格和文人道德,感同身受。他的文采及文品在当今中国文坛,似无出其右者,这是我的看法。即便是《西省暗杀考》这样的小说,其埋伏着的血性,也会使一大堆武侠作品黯然失色。那种隐隐的陌生的、却又能唤起共鸣使人渴望接近的意气是从哪里来的呢?看过《清洁的精神》之后,明白了这种精神的源泉,那就是在当今已成绝响的侠和士的气节,是一种上古精神。

张承志就是一个生活在电子时代的古人。从《心灵史》开始到《清洁的精神》《以笔为旗》《一册山河》《谁是胜者》,张承志走在荒芜的英雄路上。他几乎没有同志,或者他孤傲不群特行独立的精神使其对是否还有同道不加在意。他的身上始终存在着一种反叛的精神,无论是非曲直,仅是对这种精神的坚持在当今社会就已显得难能可贵。面对世界资本主义的狂潮,面对国际霸权和弱者失音的语境,他敢于做一个人的抗争。这种孤独的抵抗,这种侠士气概,令许多白脸精英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对人生的勇于承担和对社会的尖锐批判是真正的“左派”,张承志独擎着这面旗帜,固执于崇高文学的荒芜路上,抗击着世俗,抗击着潮流。然而,“清洁的精神”“他者的关怀”已然成高山流水,在当代已没有一丝一缕的余音。张承志只能是一个悲壮的英雄。这个社会也在标榜“公平和正义”,然而达到这个目标的路径却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有法则总比没有法则强,不然的话,社会肯定就乱了,“大人们”这样说。

“革命”一词,近些年少见了。这缘于它的对应词“反革命”已经从法律条文中删去。如此一来,“革命”就成了堂·吉诃德手中的长矛,没有了攻击的对象;这一招之功效,犹如武林中的化骨绵掌,膳食房里的釜底抽薪,御敌于无影无形,十分了得。然而魔鬼总还是存在的,它有时也假扮成风车,无辜地立在那里,引得堂骑士一遍一遍地攻击。世人在这场战斗中,收获的多半是娱乐;真正的战士,感受的却是悲哀。“风车”多的是诡计和战略,类似的手段,往往都能取得成功。

张承志看穿了这个诡计吗?

他在一次次没有结果的冲击后,站在一处土岗上,持着那杆著名的笔做的旗,稍作喘息。他在思忖,或者放弃,或者再做一次努力。毕竟,人都在变老,战士也有老的时候。曾经的猛士,正在变成一个部落的长老;而面前的世界,并没有因为他的抵抗而变得稍微干净一些,相反,可能更加龌龊和腐朽了。

中国在巨大天灾之后,又迎来一场盛大会事,接着,中国人的脚步滑过太空……一切都像梦幻一般,但这个时代恰恰经常是梦想成真的——大国崛起的曙光已经燃烧在天边。买办代理人、奸细和“自由主义者”发出恶毒的诅咒了,但这减弱不了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沸腾。让我们为胜利欢呼吧!只有很少的人不在击缶的队伍里,这其中就有张承志。缺乏信仰支撑的民族和没有精神支柱的国家能够真正崛起吗?这是个类似哈姆雷特的问题。或许正基于此,才有了这部《敬重与惜别——致日本》。

日本,对于现当代中国人,一向都很敏感,左左右右们以之为界,早就分得十分清楚。如张承志这般陈康旧谷子地翻腾,多数人会不高兴。弄不好,左右的同志都要骂人。

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文字:

本书是作家张承志总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若干章节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尽管时而披沥胸臆,但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虽是一册散文,但力求处处考据。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把中国同时作为剖析和批判的对象,大声疾呼着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张承志一向不屑找人给自己的著作写序的。这段文字,一定是那位编辑捉刀。不过,对一部二十万字的书做百余字的概述,能说得这样清楚,很不容易。

本书是散文历史。既不局限于时间顺序,也不拘泥于空间流转。作者遴选了日本近古和近现代的若干人物、事件和遗迹,发散感怀,娓娓道来。比如《三笠公园》和《长崎笔记》两章,就把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这段历史说明白了。当然,文中常有后人以及著者的述怀,以使古今有了空间上的联系,这是散文的妙处。《四十七士》是幕府时代的日本,是日本近代文明的前夜,是日本以义理耻勇为信条的武士精神的铸造期。《赤军的女儿》和《解说·信康》两章,则是战后日本左翼力量发轫、成长、高涨和衰退彷徨的历程。可能著者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或者还另有他意,不过我的感觉即是如此。回过头来,第一章《引子:东苏木以东》的含义在第八章《亚细亚的“主义”》被揭示出来,这就是自甲午战争以后开始的日本朝野力量对亚洲的“关注”,这是与“脱亚入欧”完全不同的视野。有殖民和侵略,也有事实上可能存在的悲悯。《文学的“惜别”》和第九章《束尾:红叶做纸》则描画了中日文化和情感上的深层纠葛,如红叶经霜,有一种凄惨的宿命。

作为同文同种的东亚邻居、兄弟,中日两国百年恩仇,不是人能说清楚的事。在迈向现代的进程中,日本先于中国一步。在某一阶段,日本甚至还有非常狂妄的梦想,那就是做一个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强国。当然,日本的大国梦破灭了。那种依靠奴役他人强壮自己并在强大后继续剥夺他人幸福的梦想,被一个更强大的力量终止了,成为一枕黄粱。这是所有带着疯狂念想的人和国家的前定。

你们的强者与胜利的理论失败了。唯有经过了一次人间炼狱般地惨败,你们才能懂得——除了真理,没有胜者——的理论。冥冥之中的、强大无限的主宰,不会允许一个断绝他人希望的大国梦;不会成全一种践踏他人尊严与生存的民族前景。若是从黑船逼迫开国、民族选择霸道以来计算,日本的大国梦,不过仅仅做了不足百年。伟大的日本精神,令人憧憬的日本精神,不是被原子弹、不是被黑铁或物质的凶器,而是被精神打败了。在历史的真理和永恒的道德面前,日本失败了。

是的,日本的近代,教我懂得了胜利的渺小。无论我们,无论他们,谁都再无别的前途,唯有自尊与敬人。

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张承志对这部书的概括,是他的人道主义宣言。而他自己,或将仍以笔为旗,继续在孤独的抵抗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