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红果一同徜徉

与红果一同徜徉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风掠过,花蕊与红果相伴而生的枸杞树随风摇曳,翩翩起舞的身影如梦中的爱人,一袭彩妆霓裳,醉抚清风,靓在杞乡妖娆多姿的岁月。在我心里,中宁枸杞是上天的圣婴、大地的宠儿,是大自然慷慨无私恩赐人类健康的礼物。甲骨文中的“杞”,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关于枸杞的文字记载,一个从木己生的“杞”字,载述着四千多年来采摘种植枸杞的历史,如同一座纪念碑,见证着枸杞的前世今生。杞乡的夏夜,温馨安详。

·陈晓希·

走进春夏之交的杞乡大地,就如同走进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的枸杞园碧波红浪蝶舞蜂飞,美景如诗如画,引发无限遐想。看着一棵棵枸杞树柔软的枝条花蕾盈盈,紫红色的小花开满枝头,我便生发出满满的喜悦和激动。站在枸杞树下,轻抚一缕缕垂顺的枸杞枝条,就如轻抚仙子飘飘的长发,无限的敬意和爱恋油然而生。

清风掠过,花蕊与红果相伴而生的枸杞树随风摇曳,翩翩起舞的身影如梦中的爱人,一袭彩妆霓裳,醉抚清风,靓在杞乡妖娆多姿的岁月。在我心里,中宁枸杞是上天的圣婴、大地的宠儿,是大自然慷慨无私恩赐人类健康的礼物。打开历史壮丽的画卷,中宁枸杞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走过甲骨卜辞的神秘,走过诗经久远的绝唱,走过唐诗宋词的风光,走过医学典籍成就的辉煌;枸杞园里,中国红,写就了杞乡大地千年钟灵毓秀的神韵。

枸杞属茄科,全世界有80多种,主要分布于南北美洲、欧亚大陆。中国有7种,3个变种,多分布于西北和华北,具有药用价值的有3种。宁夏中宁枸杞被载入1963年版的《中国药典》,明确规定宁夏中宁枸杞的成熟果实为传统中医重要的中药材,具有独特的药用和食补价值,自古至今中宁枸杞因其药食同源滋补健体的独特功效备受青睐。

人类食用枸杞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最为古老的文字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枸杞的记载,当时被称为“杞”。这说明了在创造汉字之前,人们就已与枸杞相知相遇。卜辞载:“癸巳卜、令登赉杞。”祖庚、祖甲时期的卜辞载:“已卯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庚辰卜行贞,王其步自杞,亡灾。”帝乙、帝辛时期的卜辞载:“庚寅卜在女香贞,王步于杞,亡灾;壬辰卜、在杞贞,王步于意,亡灾。”对于上述甲骨卜辞中的“杞”字,甲骨文名家罗振玉依据《说文解字》解释为“杞,枸杞也,从木己声”。甲骨卜辞中关于殷商时期农田生产活动的内容颇多,卜辞中有“田”作大田的记载,同时还有“黍”“稷”“麦”“稻”“杞”等农作物丰歉的记载。远古时期,杞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已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枸杞原生地的杞乡,枸杞红了,杞树旁劳作的身影是那片红里动人的画面。

甲骨卜辞中的“杞”字,有的也指姓氏、地名、国名,但归根结底,作为姓氏、地名、国名的“杞”,是源于人们对神奇的“杞”的崇拜。他们以杞树作为植物图腾,以“杞”作为姓氏、地名或国名,内心深处对“杞”树充满敬意和希望,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信仰和追求。据《史记》记载:“杞”氏为“夏禹之后”。说明在夏禹时代人们就对“杞”树有了深层的认识,并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的追求理想的寄托加以崇拜。甲骨文中的“杞”,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关于枸杞的文字记载,一个从木己生的“杞”字,载述着四千多年来采摘种植枸杞的历史,如同一座纪念碑,见证着枸杞的前世今生。

杞乡的夏夜,温馨安详。如潮的蛙声里,当古老的诗经那久远的绝唱,在我的心间轻轻吟唱,我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远古的杞乡,游走在历史的深处,将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诗经中闻到了枸杞盛开的花香。

《诗经》记述的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事情,其中的许多篇章系周人所做。《诗经》关于枸杞的诗作至少有十篇:《国风·将仲子》的“无折我树杞”、《小雅·四牡》的“集于苞杞”、《小雅·杕杜》的“言采其杞”、《小雅·南山有台》的“南山有杞”、《小雅·湛露》的“在彼杞棘”、《小雅·四月》的“隰有杞桋”、《小雅·北山》的“言采其杞”七首诗中的“杞”字与枸杞的“杞”字同字。在《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的“丰水有芑”、《小雅·采芑》的“薄言采芑”。《诗经·大雅·生民》的“维穈维芑”三篇中的“芑”虽与以上七篇的“杞”字不同,专家释例“杞”与“芑”均指枸杞。

十首诗中的“杞”和“芑”与贤惠君子、忠贞爱情、情感家园、力量源泉、尊贵地位等联系在一起,吟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表达对枸杞的崇拜之情。《国风·将仲子》的“无折我树杞”,公开说着:“我的枸杞是不允许别人折摘的。”告诉我们西周时期杞农已有了自己的枸杞园。特别是《诗经·湛露》,诗人将沾满露水珠的晶莹鲜红的枸杞子与神圣的宗庙祭祀和盛大宴饮活动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枸杞子与酒成了红红火火的激情象征。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西周时代,枸杞子就以一种激情和美好的象征融入了人的精神与物质世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枸杞一年红似一年,枸杞也渐渐红在了人们的思想里,渗透入一卷卷典籍之中。《神农本草经》载:“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轻身不劳,耐寒暑。”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宋代《广韵》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对枸杞及其功用作了进一步记载:“春采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本草汇言》载:食枸杞“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可祛,有十全之妙焉。”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长期服用枸杞饮料,他有诗盛赞枸杞“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宋代诗人苏轼在《枸杞》诗中称枸杞“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宋代诗人陆游对枸杞的养生之道颇有研究,他的养生秘诀就是“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医家相关枸杞的记载,奠定了枸杞文化的基础,丰富了枸杞文化的内涵。

历史长河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生命迁徙流浪的岁月中,杞乡这片古老的土地,有一粒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神奇的枸杞便有了一个万世不悔的选择,这里成了她生命的最佳温床、基业永续的完美家园。从此,这片亘古的黄土高原便有了绿色的纱帐、红色的希望。红枸杞已经深深地眷恋上了这片人杰地灵的神奇土地,也让热爱红枸杞的人们演绎出了无数动人的故事。

根据宁夏古代史籍记载,经过长期的生产栽培实践,中宁枸杞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被朝廷列为“国朝岁贡”。果品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市场需求大增,成为当时宫室宗亲、达官贵人生活品位的奢侈医疗保健品。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宁夏《银川小志》的作者汪绎辰在药材类中评价:“枸杞,宁安堡产者极佳,红大肉厚,家家种植。”清代中卫知县黄恩锡在其所写《竹枝词》中咏颂枸杞“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决胜腴田岁早丰。”并在其编修的《中卫县志》枸杞项中写下了“宁安一带家种杞园,各省入药皆宁产也”。

民国时期,中宁枸杞大宗销往天津、上海和东南亚等国。上等枸杞选用特制木匣包装,精致的装潢上写有“自聂湾拣选上等贡果”(聂湾在今中宁县新堡镇刘营村,新堡是新宁安堡的简称)。聂湾是早期中宁枸杞的种植中心,宁安枸杞贡果的著名产地,与西乡(今中宁县舟塔)并为历史上两大枸杞产区,所产枸杞名震华夏,誉满南洋,独占滋补中药材国内外市场的鳌头,畅销不衰。1934年,中宁县成立,因行政区划地名更变,人们又称宁安枸杞为中宁枸杞。2009年,中宁枸杞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宁枸杞发展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迈向更加辉煌的历程。

中国驰名商标——中宁枸杞,每每听到这富有诗意的文字,我的心便荡起一片涟漪,盛满对我的杞乡最深的祝福。当枸杞花淡淡的清香,飘荡在杞乡,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红色符号,便成了我永久的向往。古老的文明在杞乡大地薪火传承,红色的血脉在杞乡大地千年流淌。

中华杞乡这充满神秘的地方,成就了多少杞乡儿女灿烂的梦想。勤劳勇敢的杞乡人走南闯北漂洋过海,让中宁枸杞红遍天南海北。走进杞乡,枸杞鲜果的甜润,枸杞茶的沁香,枸杞酒的酣畅,枸杞养生宴的美味,丰富多彩的枸杞文化,搭建起了一个科学养生的天堂。茁壮成长的红枸杞演绎着红色健康的绚烂乐章,幻化成不变的信念在杞乡潮水般奔涌,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新风。杞乡人用执著的追求不变的挚爱,孕育着吉祥、幸福和希望,丰富着史书的篇章,美丽着自己的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