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转变教育观念

谈转变教育观念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观念是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应建立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所以,我们要树立起大教育观,并应该对学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教育观念是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根据教育观念的本质内涵,对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就“转变教育观念”这一问题,开始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他们已自觉不自觉的意识到观念的问题已成为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下面我就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转变观念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人才观。邓小平同志曾为景山学校题写了“三个面向”的题词和为少年先锋队题词“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方针,“三个面向”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包含着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些都为我们指出了一定要把培养人的目标放远一些,人才的质量标准绝不是看他能否考上大学,而是看他10年、20年甚至30年之后,到底为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观念,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面对世界新科技改革的挑战,我们应肩负起培养一代具有国际意识、具有民主法理、具有健康心理、具有高尚情操、具有健全人格、具有兼容世界文化素养和博大胸襟的中学生的任务。

二、教学观。在我国传统教育遗产中,有不少思想观念至今对提高国民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也有一些思想观念不太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例如:笃信书本知识,鄙薄技能训练,轻视发明创造;盲从师道尊严,崇尚先哲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实际运用等等。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作为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接受新的观念,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要将教学观念由简单传授知识,单纯追求应试效果,转换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发挥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捕捉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机会,将课堂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既传授知识,又启迪思维,既教学习方法,又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上来。

三、学生观。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是把以人为本的学生全体观,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观,优良高效的教学效能观作为关键。传统的观念认为,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为主体,事实上学生是教学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应建立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我们应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种观点,“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在于他是受教育者。既然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问题。尤其是教师在面对差生或“问题”学生时,更应该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学生的心灵中去,埋怨、指责、愤怒是无济于事。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学生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或意志品质欠佳,或者身心发展存在障碍,缺乏信心、吃苦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但他们一般却很有个性和特点,大多数人缘好,家庭条件好,身体素质好,智力好,在他们心灵深处对自尊、自信、自爱和向上、向善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因此,“后”是暂时现象,“进”才是本质。只有做到了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才能构建起适合人人发展的平台。

四、学校观。词典对学校的解释是教授某一项或一些专门技术的地方。由此,我们常常习惯于把有围墙的学校认为是正规学校。把学生通过其他形式获取的知识都归功于非学校教育。我认为“学校”一词的外延应该是广阔的,不应该受时空限制。在我们多年教育实践中往往忽略了社会学校、家庭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作用。我们还会预测未来的学校模式将会以各种形态出现,学生坐在电脑或计算机屏幕前接受一流教师或学科专家的讲课,家庭将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使孩子接受世界最新信息,这将必然拉近了受教育者和世界的距离,这不是想象,它是现实。所以,我们要树立起大教育观,并应该对学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本文发表在校刊《求索》2002年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