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膑辅佐的是哪个齐王

孙膑辅佐的是哪个齐王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常听人说,三十六计,走为上。当然,此兵法并非这一计为揣别人的“道”而找出我所行之“道”,而是计计有之。其实,无论国家交战、还是做官,乃至其他的事,都应是揣他人之道,懂得他人之意,知进退之道,不要一意孤行。人和人要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因利益之念,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悬都可能结仇生怨,故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揣他人之道,把握好进退尺度,揣“道”而行“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往今来,不管是军事、经济政治领域,还是社会生活当中,只有了解了对方,懂得了对方的人品和为人处世方法,方能对症下药,战胜对方,否则,难胜。而了解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要懂得他的心灵,只有看穿了他的心事,了解了他的用意,掌握了他的经济、实力,揣其“道”而行我道,方可取胜,否则,你将做一个糊里糊涂的失败者。

常常听人说,三十六计,走为上。曾经以为,是当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弱方采取逃离、躲避的策略。然而,当我看了《三十六计》以后,才真正的发现,非也,此乃以退为进、以弱胜强最为有效的一计,是弱方有计划、有谋略的退守,当退到一个最有利的地形,最有利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之时,变退守为进攻,一举歼灭敌人,此乃大胜,这仅仅是其一。其二是功成身退,当孙膑打败了敌人,歼灭了庞涓和他的部队以后,孙膑走了,离开了齐国,这可是最好的一计,虽说是鬼谷先生的话,是师命难违。其实,这应该说是老子的功成身退,这可能是孙膑为何能出名、能流传至今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如果孙膑成功之后,不愿意离开而贪图享受的话,那么,功高震主者危!他那么大的功劳,那么好的才华,谁人用之,谁人敢用,谁人能用?他,保住了国家,保住了齐王,齐王封他什么,齐王怎么待他?老子曰: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引或随,或虡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此时,孙膑无欲、无求、无牵、无挂,走了。离开了自己并不愿意离开的地方,或漂洋过海,四海为家,或隐居田园,潜心修行。

纵观,多少君王在打下江山后无法安置自己的功臣,洪秀全气走石达开,才使得成功远离自己,灭亡接踵而至。历史上处理得最好的要算宋太祖赵匡胤了,他的杯酒释兵权,就是抓住了这些人的功高自傲,无人能把他们怎么样的心态,像这样的事太多了,不一而足。看来,功成之后,走为上计才是上上策,此时不走,再演义一段难堪,或者被杀,或者被贬,或者遭受牢狱之灾……总之,这个后续部分会坏了你一生的功劳,一世的成果,你奋斗一生,效劳一生,为的是什么,难道就要这个下场吗?

人生,一定要顺“道”而行,孙膑此走,就是揣摩透了齐王的心理、大臣的担忧,他担心自己的功劳威胁到齐王,因为齐国如果没有他,就早已灭亡,孙膑存,齐国存,孙膑亡,齐国亡,齐王现在已由尊敬、重用孙膑变为害怕孙膑了,此时若不走,其下场很难想像,还有可能会抹杀了孙膑一生的功绩,此时不走何时走。为此,孙膑走了,选择了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这一走,为自己戎马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流传千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顺从他人的心理来发展,来走路,来行道,那么,你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将稳操胜券。其三,庞涓逞强好胜,从不服输,时时刻刻忙算计,正缘于此,孙膑才节节退守,孙膑抓住了庞涓的心理,顺着庞涓的想法,转身一走,引来争强好胜的庞涓,最后全军歼之。如果,孙膑不知庞涓的为人和他的心理,他是不会用此计的,况且此计能不能取胜也未可预料。孙膑正知庞涓心高气傲、贪得无厌,看不起别人,又死要面子,才出此下策,其实是上上策,这一走,使庞涓永远都走了,离开了人世,正如庞涓生前最后一句话:“孙膑,你可以因我而名扬天下了!”

当然,此兵法并非这一计为揣别人的“道”而找出我所行之“道”,而是计计有之。你想占领他国,我就攻你薄弱的国都,来一计“围魏救赵”;你被逼无路可走,极力反扑,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削弱你的气势,瓦解你的斗志,在适当的时机征服你,来一计“欲擒故纵”,你对我严密监视,不放生路时,我就装聋作哑,软弱忍让,让你放松警惕,等待时机,而后猛攻,这出其不意让你必败无疑,此一计为“假痴不癫”……每次抓住你的心灵、你的能力,揣透你的想法,而后顺道寻道,找出可解之法,让你节节败退。

人生,无论何时何地,切不可鲁莽行事,一定要抓住别人的思想,揣摩别人的心灵,而后想出可解之法,顺道而行,方可成事。

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的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一个亲人对他说:“如果你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些,那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的拿出来了!”

我们多少次站在人生的岔道口上,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都要面临诸多选择,有选择就要有放弃,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要我们迎难而上,努力拼搏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如果目标不对,一味地流汗只意味着偏执,是一种无谓的牺牲。有人说:“我以一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十年、二十年……再笨也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如果这条路不适合你,自信和执著只能使你身陷泥潭,不能自拔!

莎士比亚说:“倘若没有理智,感情就会把我们弄得精疲力竭,为了制止感情的荒唐,所以才有智慧”。用老百姓的话说:“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别钻牛角尖”,话虽粗些,理却真切,只有顺“道”而行“道”,才能发展,才能找准属于自己的道,才能成功。

任何事物都有个尺度,一个人的爵禄官位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懂得急流勇退。汉朝初期,帮刘邦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其结局都各不相同,因此司马光才很感慨地说:“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抚于神仙”。其实,无论国家交战、还是做官,乃至其他的事,都应是揣他人之道,懂得他人之意,知进退之道,不要一意孤行。人和人要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因利益之念,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悬都可能结仇生怨,故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揣他人之道,把握好进退尺度,揣“道”而行“道”。 (2007年10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