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处是另一种修行

独处是另一种修行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格地说,一切灵魂的复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因为要进行自身内在的整合。所以,是否有独处的能力,影响着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自我内心世界,而这进而又会影响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他的“自我”境界呢?在寂寞里提升做人的境界,在寂寞里品味人生的五味杂陈,把独处当做一种能力,独处是人生的另一种修行。

佛家有语:“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意思是说,清净的独处容易使大智慧展现眼前,杂乱中安定才是真正的安定。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另外一种能力——独处的能力。独处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不擅长交际固然是人生的一种遗憾,但耐不住孤独的寂寞也未尝不是人生的一种遗憾。

独处并非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拥有的一种能力。人生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孤独、寂寞,而是在于能够在寂寞的时候安于寂寞,并且能够使寂寞具有原动力。当一个人在寂寞的时候会有多种形态,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三种:第一种状态是惶恐不安,茫然无头绪,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心情,一心想逃出独处的寂寞;第二种状态是逐渐习惯自己周身的寂寞,静下心来,把生活弄得有条不紊,利用读书、写作、交友或别的事情来驱赶寂寞,度过寂寞难耐的日子;第三种状态是把寂寞当做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可以利用的创造的契机,引发出人生内在的关于生命、价值、观念等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对人生中美好时刻和美好生活的体验,独处虽然有些寂寞,但是寂寞中却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人在孤独的时候,就是从人和事务中抽出身来,回到只有自己的境界,然后寻找自己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一个人的时候面对的只有自己,开始了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以及与宇宙中某些神秘力量的对话。严格地说,一切灵魂的复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虽然能够和别人一起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但那只是闲聊和讨论,只有自己沉浸在古往今来的大师们的杰作中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灵感悟。虽然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但那只是旅游和消遣,只有当独自面对群山和浩瀚的大海时,才会真正感受到自己与大自然的深层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因为要进行自身内在的整合。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自身的内在记忆中的某个合适的位置上。只有经过这样一个整合的过程,外来的经验和印象才能被消化,然后自己也就能成为一个既可以独立又能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是否有独处的能力,影响着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自我内心世界,而这进而又会影响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如何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他的“自我”境界呢?这里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这个人能不能独处。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是感到百无聊赖、孤寂难熬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安详、充实满足?

一个人的性格与独处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爱好独处的人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广交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必须经历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够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界上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最耐不住的就是寂寞,独处一会儿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下来,他们肯定会找个地方去消遣。这些人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地避免自己面对的情形。对于这种情形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内心的空虚。和如此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没有意思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趣味,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然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人生在世,不管是喧嚣的热闹,还是怀才不遇的寂寞,都是人生必经的历程;只有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才会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所有的一切都是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品味各种酸甜,体会人生的沧海桑田。

人生是寂寞的,因为寂寞,人生才变得更美丽。在寂寞里提升做人的境界,在寂寞里品味人生的五味杂陈,把独处当做一种能力,独处是人生的另一种修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