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汉相争中的用人说

楚汉相争中的用人说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楚汉相争”,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说是其成功的关键。用人不善,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的精明之处,在于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作为三军统帅的项羽,不仅不能用人,而且心胸狭窄,结果自然是自绝言路,自取灭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范增劝项羽一鼓作气,并亲自率军配合。“汉王恐,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一日文友聚会,说起了楚汉相争,不知不觉中扯到了“用人”这个话题。

“楚汉相争”,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说是其成功的关键。项羽呢?他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却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刘邦曾不无得意地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所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刘、项二人的斗争史,实际上就是二人网罗人才、驾驭人才的斗智史。

(一)

用人,确实是一门大学问。人们都以为项羽一介武夫,不会待人接物。其实,历史上的项羽,是“见人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加上兵强马壮、声势浩大,一开始确实吸引了不少人才。能人志士韩信、陈平、彭越,都曾投到他的旗下谋求发展。然而,最终又都弃他而去了。

为什么会有此结局呢?曾做过项羽的小吏,后成为刘邦丞相的陈平,一语道破实质: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子昆弟;虽有奇士,也不能用。”

项羽表面上尊重人才,骨子里却不信任,他的潜意识里,关键时候、关键职位,还是用自家兄弟比较放心。以至项伯这样的蠢才,都能夹在中间混淆视听,难怪人心不附了。

相比之下,刘邦则比项羽要高明得多。为了招募人才,他出台了具体政策,一是不分出身,只要是人才,都能收而用之。二是论功行赏,“与天下人同利”。只要具备真才实学,又吃苦肯干,就能出将人相。于是,重要的谋士良将,都在项羽那边失意,跑到刘邦这边来。

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曹参是沛县的区区小吏;樊哙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婴是马车夫;周勃以编席为业,兼当吹鼓手帮人办喜、丧之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郦食其是穷书生;彭越、黥布是强盗。陈平原是魏王咎的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他投归刘邦以后,被任以护军中尉之职。就是这些看起来出身不好的人,有的甚至称得上“鸡鸣狗盗”之徒,“负侮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都能为刘邦所用,“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可见,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两种对峙的用人之道,真把楚汉相争演绎得如此灿烂缤纷。

(二)

用人,重在用人的智慧之火提炼而成的良策计谋或勇武精神。刘邦深谙此理。所以,对于自己部下的才能和专长,了如指掌,并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使之尽情发挥。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夫人吕雉曾问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

“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挡。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刘邦的精明之处,在于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张良,韩国贵族,生活于高层,擅长权谋;萧何,沛县吏,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极富行政组织才能,故负责粮草;韩信,“项梁、项羽起事,仗剑从之”,有带兵之勇。此“三杰”,正是刘邦用其所长、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哙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奇功。陆贾,名为有口辩士,向刘邦呈《新语》12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后成为著名的论证家。

于是,刘邦手下,谋臣如雨,猛士如云,一时蔚为壮观。知人如此,难怪韩信也要赞叹“臣惟将兵,陛下将将之才。”

再看项羽。“初起时,年二十四,长八尺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已惮之矣。”因为自小英武过人,养成了刚愎自用的个性。“虽得范增而不能用”。项羽人关时,韩生曾劝他:

“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

鼠目寸光的项羽看到城池破碎,宫殿残缺,一心想着东归。“富贵不归乡里,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

大事未成,就想着炫耀于人前,真够粗鄙的。更为粗鄙的是,敢于直谏的韩生仅仅骂了他一句“沐猴而冠”,竟被他下令活活烹死。作为三军统帅的项羽,不仅不能用人,而且心胸狭窄,结果自然是自绝言路,自取灭亡。

(三)

用人有信用、重用、利用之区别,这是智者的忧思。

通常说,被信用是一种幸运,对此,他可于事主同事,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被重用是一种机遇,以此,他可崭露自己的聪明才华;唯被利用者,是最悲惨不过了。

陈平弃楚投汉,刘邦见他身材伟岸,面如冠王,就封其为都尉,部下不服,多有微词。陈平投刘邦后,军中有人送礼,陈平一律笑纳。有人告发他品行恶劣,有“盗嫂受金”之嫌,举荐的魏无知,则极力分辩说:

“令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

无风不起浪。针对这两方面的言论,刘邦没有偏听偏信,而是亲自考察。刘邦问陈平:“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问得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陈平对答也很干脆:“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事项王,项王亦不能信人。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俱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陈平巧言辩之,答得光明磊落,掷地有声。刘邦听后,“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力排众议,一直加以重用。

刘邦非常了解下属的心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试想,在你死我活的战争环境中,一个受到猜忌的人,保住自己的地位都来不及,怎么能发挥聪明才智呢?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何、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刘邦是真正的按功劳而不是按亲疏行赏,一碗水端平后,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见影。

而项羽呢,作为统帅,不仅在重大问题上优柔寡断,在用人上也狐性多疑。“汉三年,项王数侵汉甬道,汉食乏,恐,清和,割荥阳以西为汉。”这是鸿门宴之后,再次灭掉刘邦的好机会。范增劝项羽一鼓作气,并亲自率军配合。“汉王恐,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之彭城,疽发背而死。”

一个报效项羽恨不能肝脑涂地的人,竟落得如此下场,项羽的失败,恐怕也不能说是老天注定的了。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因为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才尽其用,乃证世之公、政之明、业之兴、国之盛。才不得用,可鉴世之私、政之暗、业之败、国之衰。

成才,业之基也!识才,时之幸也!用才,国之本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